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詹璐在學校當眾漏尿,真是讓人觸目驚心。

詹璐讓女兒走開,是在維護女兒的面子。她不希望被女兒的同學嘲笑,有個當眾漏尿的媽。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女兒同學的家長,像看熱鬧一樣盯著詹璐。

這一刻,應該是詹璐生命中最難堪的一幕了吧。

她的自尊和體面,都因為漏尿不復存在。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女心理師》用慢鏡頭展現了詹璐女兒的奔跑。這個設計很不錯,慢鏡頭在傳遞詹璐的主觀感受,這一刻,她度日如年。

一分一秒,對她來說都是煎熬。

有過生娃經歷的女性應該都明白,產後漏尿是最讓寶媽社死的產後表現。

有一次採訪,主持人藍羽問演員雷佳音:“跟湯唯合作《吹哨人》,最受不對方哪一點?”

雷佳音坦率地表示:“她老上廁所”。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湯唯為何這樣做?

背後的原因讓人同情,因為她和詹璐一樣,也是漏尿。

原SHE成員的Ella也自曝產後會有漏尿。演員鍾嘉欣也說過自己生完孩子後漏尿長達兩年多。為了防止漏尿,她甚至不敢打噴嚏。

話說回來,《女心理師》的了不起就是它敢於直面女性的生存困境,拍出女性產後的難言之隱。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很多男性觀眾比如我,看到後重新整理了認知,原來漏尿是一種常見現象。

為了生娃,女性的付出超出男性的想象。

有研究表明,產後漏尿顯著增加產後抑鬱症的風險,相關資料顯示,產後漏尿人群比產後婦女患產後抑鬱症的可能性高出2倍。

而詹璐就是這樣的產後抑鬱症患者。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她對二寶產生極不正常的恨意,就是產後抑鬱的表現。因為產後抑鬱,詹璐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巨大的變化。

先來看看詹璐的心理變化。詹璐的潛意識裡認為二寶是她事業上的殺手,扼殺了她的職業未來。

詹璐說二寶是在她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意外有的,彼時她有機會在編輯部晉升,但孩子的到來加上家庭的瑣事,導致她在工作中頻頻失誤,不得不順從上司的建議,辭職回家做主婦。

其實這只是問題的表象,它的深層問題是:一個女人沒了工作與經濟來源,她的生存焦慮要如何克服?

帶娃的辛苦、與社會脫節、社交圈子急劇縮小,都還只是一部分,關鍵是你的經濟自由受限會直接導致自我價值感的降低。很容易滋生“被人養,沒出息”的羞辱感,自信心會迅速崩塌。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我們再來看看詹璐的生理變化。詹璐產生漏尿的直接原因是因為生了二胎,產後沒有恢復好。

孕期或者產後身材走樣,是很多女性都存在的問題。而生產過程中因為括約肌受損導致的產後小便失禁更是很多女性的噩夢。

很多人沒辦法想象,上一秒你還在和朋友開心地大笑,下一秒就發現自己漏尿了。慢慢地你會發現,無論是無意識的一個噴嚏、一聲哈欠,哪怕只是一次放鬆的吁氣,都會引發漏尿。那一刻的尷尬會讓心情瞬間墮入谷底。

更糟糕的是,詹璐的家庭並沒有注意到她承受的壓力。

自從詹璐生了二寶孫子,婆婆“重男輕女”的思想徹底釋放了出來。她將全部關愛轉移到了孫子身上。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不管詹璐是在餵奶還是做其他事情,婆婆只會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指揮詹璐,絲毫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最終導致婆媳矛盾加劇。

丈夫下班回家雖然也帶孩子,但在詹璐的眼裡,丈夫心裡真正想的還是他的球賽。而詹璐除了帶娃,還要承擔家裡的所有家務。

詹璐的老公確實有著嚴重的失職。

他在詹璐回家做全職媽媽之後,沒有及時向她傳遞過經濟保障的信心,在詹璐生完孩子後,他也沒去關心自己的妻子產後修復情況,更沒有關注妻子的心理變化。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夫妻是同林鳥,也是命運共同體。任何一方不好,都會是雙方的損失。

詹璐的產後抑鬱症案例看起來是詹璐的個人困境,其實更是以詹璐為縮影的大部分寶媽們的困境。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曾釋出一組資料,女性產後抑鬱率高出想象。

中國孕期抑鬱患病率為12。7%、產後抑鬱為21。9%,超過50%的產後抑鬱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存在。

一方面是超高的產後抑鬱率高,一方面是被習慣性忽視,我們的生活經不起細看。

她們鼓足勇氣向自己的另一半尋求理解與幫助,但多數情況下,男性們並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老祖宗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文化習慣,讓大多數的男人將這樣的傾訴與求助當成是女性的矯情。

頻繁地給孩子換尿布、餵奶、收拾、打掃衛生,還有家裡的大大小小瑣事,都成了將寶媽們束縛在困境裡的枷鎖。得不到另一半支援的無助與無力感,再加上照顧孩子的繁瑣,就會成為寶媽們產後抑鬱這座雪山裡的一片。

而雪崩之下,有哪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認為生孩子是女人的性別義務,且無視女性在懷孕與生產過程中的心理感受與變化,這是一種長期存在並視為理所當然的現象。

可是,“從來如此,便對嗎?”

我有個七零後的女性朋友,她生孩子的時候,在待產房疼了二十多個小時,生產過程中發生了撕裂,陪在產床旁邊的姐姐後來才告知她那不是撕裂,而是醫生做了無麻醉側切,生完後又進行了無麻醉縫合,她在產床上疼得像一條被摁在地上硬揪鱗片的魚。

朋友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她生完孩子後的第三天才回到她身邊。她跟先生說起縫針的痛,子宮收縮的痛,先生不以為然地說:“哪裡就痛成那樣了?女人生孩子就跟放個屁或者拉個屎一樣,噗地一下就出來了。”

原想求一份安慰與疼惜,但沒想到得到的卻是不以為然。朋友當時的感受如何,我不得而知。

魯迅先生曾說過:人類的悲痛並不相通。

當街漏尿,產後抑鬱,《女心理師》拍出中國女人的羞恥

生育的疼痛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很難感同身受。

近些年,我國的一些婦產醫院開展過一次讓男士體驗女人生產時的疼感實驗,女人順產孩子的宮口開指值要達到十級疼痛,但體驗中的男人在五級、六級疼痛的時候就忍受不了了,少數的幾個在感受了幾秒鐘的九級或者十級痛感就選擇了放棄。

沒有經歷過那種痛苦,認為女人生產是極為容易的事情,是部分男性的普遍心理現象。如果女人表現出難受,或者其他心理安慰需求,有些男人就認為女人是在矯情。

網路上曾經流傳過一個段子,說女人除了要出得了廚房、入得了廳堂,還要是職場上的白骨精、臥室裡的妖精,生得了孩子、帶得了娃,料理得了家務,還要賺得了錢將自己養得亮麗光鮮。

而男人只要有一份工作,正常上著班,好像就成為了道德制高點上的王者,他可以俯視全身心在為家庭付出的妻子,夫妻分工不合理會導致寶媽心理失去平衡與安全感。

讓人疑惑的是,總有些人認為女性生了孩子,她的嬌貴便會隨著她女孩的身份失去而不復存在。

將女性價值囿於年齡與身份角色的表象,而不等同於她的付出創造的實際價值,這也是造成女性產後抑鬱的一個重要社會原因。

無論是女性自己,還是家庭另一半的男性,都有必要關注女性的身心健康,因為男女組成家庭,就是一個共同命運體。千千萬萬個家庭,就是人類本身。

《女心理師》裡賀頓引用約翰·多恩的詩句,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可以自全

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整體的一部分

如果海水沖掉一塊

歐洲就減小

如同一個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領地失掉一塊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

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

因此

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就為你敲響

關心女性,也是關心我們人類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