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地耳,在江蘇叫地塌皮、地踏菜,西北許多地方叫地軟:地沐耳,還些地方叫地皮菜、地見皮、野木耳、地錢、巖衣。它的正規學名叫“普通念珠落”,為藻類植物的一種。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野菜呢?其實,它應該是一種很好的蔬菜,只是沒有人播種它。它在悄沒聲兒地繁衍。我認識它,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記得那是一個夏天,在南京紫金山上,陣雨過後,我頗著林間小路下來。石版道上泛起塊塊暗綠色的象木耳似的東西,不小心踏上去竟險些滑一跤。我檢起一塊,溼泳泳得像粉皮似地,迎光看去,茶綠面又半透明,肥潤可愛。一位過路的鄉人告訴我,這叫地踏皮,可以作菜,於是我抬了滿滿一手絹。回家後妻用它炒韭菜,灑上點胡椒粉,吃起來也似粉皮,卻是脆滑嫩潤,果然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這以後過了十幾年,到西安才第二次吃到它。那是吃的著名的“陝西四色包子”,有豬油、大肉、白糖和地耳四種餡。地耳餡的配以豆腐、大蔥,加香油、姜米、花椒麵及鹽、味精,清談雋雅,別是一般滋味。這是有別於天津狗不理包子、淮安湯包、揚州蟹黃包、上海水煎包和杭州素餡包子等等包子的西北特色。猶如秦腔之與京劇、越劇之不同,卻又各饒韻味。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後來又到了青海,正是生活困難那幾年,我跟它親密起來了。在農場勞動吃不飽,跟老鄉到山根掃地耳,晚上煮了加點鹽吃了填肚子。這裡的地耳真多,但已不像南京所見,而是完全乾癟皺縮成了塊狀,可以被風吹起集聚山根坑窪之處,多到可以掃集。只有水泡以後,它才又恢復那滋潤的形態。不久生活好轉不吃它了,卻在過了幾年後的一個農曆二月初二日,在一個社員家裡又吃到了地耳包子,一種具有濃烈的西北高原鄉土氣息的食品!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雖然一再探尋,也沒弄清楚青海農民“二月二,龍抬頭”吃地耳包子這個風俗的來由,卻知道了那裡的農民每遇譏錐都仰仗於它,生活困難時靠它解決了不少問題。嘴得了地耳幫助農民渡荒的生死與共的情誼,也知道它不止作菜作餡,還可以下載拌湯、麵條、面片湯裡;以後又聽說將它磨成粉後揉在面裡可制糕點,也能用以釀酒。從這時起我才深深體味到《野菜譜》上那首歌謠的意味。我對地耳有了感情,產生了興趣,對它進行觀察與研究,卻產生了不少疑問。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雖說它是菜,蔬菜書上沒有它,說它是植物,可又無花無葉,無根無枝。乾旱季節,它皺縮成黑褐色小塊隨風飄蕩,一遇雨水,立即膨脹起來,生機蓬勃。平時,沒有任何人注意到它,自生自滅,毫不起眼。在植物學書籍上才找到它,弄清它是一種低等植物,和海帶、紫菜等一樣同是藻類,屬於藍藻門念珠藻目念珠藻科念珠藻屬。它是靠細胞分裂來繁殖的。身體由許多細胞連成念珠狀的群體,外面包被大量膠質形成木耳狀。

地耳又叫野木耳,吃起來脆滑嫩潤,是一種充滿山野風味的佳餚

而且,髮菜是它的同胞兄弟,僅僅因為內部結構稍有差異,外形像頭髮,區分為又一個種:髮狀念珠藻。此外還有球形的球形念珠藻。沒有根是藻類植物的特點,它是靠光合作用製造養分,而不是靠根。例如海帶,雖有根,只是起吸附固定作用,不是靠它吸取養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