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作者:空leo

之前分享過一款Aigo的S7Pro固態,但是由於個人原因,想用一款儲存容量有2T的快速小巧的SSD。

當時購買的時候S7 Pro沒有2T的版本,所以又退而求其次買了Aigo S7 2T這一款,差別就是一個Pro,但是客服說就只有傳輸速度差一丟丟,其他完全一樣。這我怎麼可能信呢,所以買來就準備犧牲一點這個硬碟的壽命做一些速度測試,看看這款小巧的SSD到底是什麼級別的產品。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首先要說的就是包裝,其實S7的包裝、外觀、尺寸等等一系列的引數都與S7 Pro沒有明顯區別。Aigo S7的包裝一樣是採用的白色主色,紫色配色的設計,正面看得到產品的外觀,並且貼有2T的容量標識。背面則是產品的一些生產資訊,還有最明顯的一段對容量的解釋:儲存廠商都按照1000為進位制計算儲存空間,作業系統都是按照1024為進位制計算儲存空間,所以標記儲存容量和實際電腦裡看到的不一樣是計算單位不一樣,這是什麼行為?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Aigo S7採用的是抽拉式包裝,抽出以後就可以看到S7本體,不能說和S7 Pro一樣,簡直是一模一樣。哪怕是配件都是一樣的:一張說明書、硬碟本體、A to C資料線、保護套。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照例先從配件看起。從這個A口的顏色可以看出Aigo S7是支援USB3。1 GEN2協議的,說到USB這個亂起名的協議,就不得不又老生常談,順便帶出來USB協議的相關規定。USB協議從3。0開始就亂起名了,讓人眼花繚亂,具體規則如下:

首先,原始的USB協議其實就是分為了USB2。0(480Mbps),USB3。0(5Gbps)。

然後,USB3。1出來以後,原來的USB3。0改名為了USB3。1 GEN1,而新出的USB3。1則被命名為了USB3。1 GEN2。

再然後,USB3。2出來以後,又改名了。USB3。1 GEN1 改名為了USB3。2 GEN1,USB3。1 GEN2 改名為USB3。2 GEN2,而新出的USB3。2則被命名為了USB3。2 GEN2X2。

總結一下

USB3。0 = USB3。1 GEN1 = USB3。2 GEN1 = 5Gbps

USB3。1 = USB3。1 GEN2 = USB3。2 GEN2 = 10Gbps

USB3。2 = USB3。2 GEN2X2 = 20Gbps

所以USB3。0剛出來的時候,藍色的介面代表USB3。0協議是沒問題的,但是現在USB3。2協議都發展了一大堆了,所以藍色介面並不能直接代表速率。但是根據USB協議定義,藍色的A口傳輸速度至少是5Gbps。也正因如此,Aigo S7/S7 Pro都沒有對線材的傳輸速率進行標識,因為這款硬碟的官方宣傳速率還達不到USB3。2 GEN1 5Gbps的速率,所以就不用著重說明了。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和S7 Pro一樣,Aigo S7也隨機附送了一個外表是皮質、內裡是絨布的保護套。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正正好好不大不小套在S7上,之前體驗S7 Pro的時候就吐槽過,既然都設計了保護套了,你也順便把資料線也給收納了唄,哪怕魔術貼你設計的長一點能夠綁在S7上也是可以的啊~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再來看看S7的外觀,還是那句話,和S7 Pro不能說一樣,只能說是一模一樣。還是採用的上下蓋鑲嵌的模式,實際按照命名規則,Aigo S7/S7 Pro應該叫PSSD,具體來歷就不展開了,是介於2。5in SSD和M。2 SSD之間的一代產品,現在因其小巧的特性轉戰了移動固態硬碟的行列,別說,還真的比當初設計它的目標更加火爆了。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與S7 Pro不同的是,Aigo S7背面的容量標記是2T,不過戴上套以後誰還看得到呢。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不過雖然我手上的S7和S7 Pro都是鐵灰色的,但是其實他有很多顏色可以選擇, 紅、藍等等,但是價格好像要稍微貴一丟丟,這對我來說簡直是要了命了,所以肯定買最便宜的啊,顏色不重要。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Aigo S7(包括S7 Pro)最大的特色就是小,薄,基本上就是一個PSSD的尺寸,只是加個一個沒有增加更多尺寸的外殼。與我正在用的iPhone 12 Pro Max比的話,也就是其1/3的大小。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Aigo S7 和S7 Pro一樣,採用的是Type-c介面,好處就是不分正反面,但是也不能與其他C口線材通用,傳輸資料的線材還是專線專用比較合理。在C口的一側還隱藏著一個很小的工作狀態指示燈,有資料傳輸的時候會有藍色燈閃爍。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我就說,只是保護硬碟本身,並沒有把資料線考慮進去就比較神奇。雖然保護套採用的植絨布,保護性很強,但是硬碟這種東西工作起來是非常熱的啊,你給他加一層保暖外套是想我資料趕緊爆炸嗎?我覺得這個收納應該面向出行便攜,而不僅僅是對硬碟的單獨保護。

既然是一款儲存裝置,肯定不能少了速率測試。商品宣傳頁面寫的是S7採用的是高效能儲存顆粒,對標的是QLC顆粒。那可能就沒什麼要競爭的了,畢竟CZ880還有一部分採用的是MLC呢不是,QLC基本是最不被看上的那一個層級了。

官方頁面還對產品的最高讀取速率進行了標註:520M/s,但是並沒有寫明寫入速度。當然了這就涉及到了固態類硬碟產品的使命了,提高讀速,但是總寫入相對傳統的機械硬碟來說是有較短的壽命的,所以優先少寫入,多讀取。每次拿到新硬碟進行各種測速的時候都心疼,畢竟測試都是消耗的壽命的。

測試環境:組裝PC機

CPU:Intel(R) Core(TM) i7-6700 CPU @ 3。40GHz   3。40 GHz

RAM:16*2 GB 雙通道

傳輸硬碟:小米筆記本拆下的三星m。2 SSD,直插PC機支援NVMe協議的m。2介面

測試一:軟體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Pro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第一款軟體測出的結果是讀取速率在415M/s,寫入速率在375M/s左右,和官方宣傳的差距比較明顯,不過官方宣傳畢竟是測出的極限速度,考慮到不同的介面、不同的系統、不同的使用環境、不同的測試裝置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所以這個速度在PSSD的範疇內屬於正常。

測試二:軟體TxBENCH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一般情況下,TxBENCH測試結果都會高一些,有些時候甚至比官方宣傳的速度都要高。不過就Aigo S7的測速結果來看,比第一個測速軟體表現的更好一些,基本是讀取和寫入速率一致。

注:不同的測速軟體都有測試模式等方面的設定,本次測速都使用的軟體預設的設定進行測速。

測試三:44。6GB壓縮檔案

測速軟體的測試結果只是一個參考,實際使用起來的速率表現才是最實際的,為了便於展示我自己壓縮出了一個44。6GB的壓縮檔案進行不間斷傳輸。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這個測試我做了幾次,一開始我以為峰值是因為快取問題,因為商品詳情頁沒有寫這款產品是不是有快取,但是就這個大小的檔案來說,應該不至於就這麼點快取?經過幾次連續的測試,基本都會在傳輸初期出現這麼一個小山的形狀,後期大部分時間都在360M/s左右的速度,表現相對比較穩定。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在讀取速率方面,倒是沒有寫入速率那樣有一個峰值,經過多次測試都是表現的非常平穩,不能說是直線到底,但是基本和直線沒有太大出入,讀取速率保持在380M/s左右,雖然比起官方宣傳的520M/s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就衝這個穩定的速率,值得考慮入手。

握住我,我帶你起飛——握在手掌的520Ms,你說靠不靠譜?Aigo S7 2T使用體驗

總的來說,經過簡單的測試,Aigo S7的表現雖然不如官方宣傳的那麼好(很大可能是我使用的裝置問題),但是速度基本可以滿足日常的需求,如果是需要更高的速度那就要進一步考慮NVMe 協議的m。2 SSD了,配一個40Gbps的硬碟盒,可以讓你起飛。Aigo S7主要特色就是小巧,這也是PSSD系列產品的特色,日常出門帶著,配上接近400M/s的傳輸速率,減少很多等待時間。

最後的最後來說一下Aigo S7 和 Aigo S7 Pro的區別:

1、S7 Pro是最佳化的TLC顆粒,S7是最佳化的QLC顆粒

2、S7 Pro採用的是USB3。2 GEN2協議,S7採用的是USB3。2 GEN1協議

3、S7 Pro宣傳最大讀取速率是560M/s,S7宣傳最大讀取速率是520M/s

以上即是本次分享的所有內容,感謝觀看,還請不吝三連。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對你的選購有所幫助,後續還會帶來更多的儲存類的產品測評分享,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