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田長眼中的十年:農田裡多了一雙智慧“天眼”

“耕地是全村人的‘飯碗’,保護耕地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在衡陽市衡東縣大浦鎮堰橋村,村民劉進開著環衛清潔車,帶上“大喇叭”向村民們宣傳耕地保護村規民約。

“我們利用環衛清潔車‘流動喇叭’的形式播放耕地保護宣傳等內容,加強群眾耕地保護意識。”堰橋村黨總支書記胡朝暉說。

村級田長眼中的十年:農田裡多了一雙智慧“天眼”

14年前,胡朝暉開始在村內任職,先後負責過農林及水利等工作。2020年,胡朝暉成為了堰橋村的黨總支書記,帶領村民落實黨的各項決策任務。2021年,他的頭銜上又多了一個“長”。成為村級田長的他,推動耕地保護各項工作開展。十幾年來,胡朝暉所在村幾乎沒有出現過耕地荒廢現象,併成為了衡東縣的產糧大村。

基本農田擁有了電子圍欄

堰橋村將全村22個村民小組劃為22個網格,明確耕地保護範圍,制定管理目標責任。胡朝暉作為一名村級田長,日常工作就是關注堰橋村22個組的耕地狀況,每週一次不定期巡查,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記錄並處理,時刻動態掌握網格範圍內耕地保護利用情況,第一時間發現、制止、報告違法佔用破壞耕地行為。但有時,還沒等他看見,便已有“天眼”幫忙盯上了。

“滴滴滴……”一輛挖土機剛剛開到農田裡,“天眼”系統就發出警報,並將相關資訊傳送到巡查員的手機上,巡查員立即趕赴現場核實舉證。

這套“天眼”系統就是衡陽市最新開發的自然資源智慧監管系統,而這裡的“天眼”則是裝在中國鐵塔公司鐵塔上的高畫質攝像頭,以米級精度,全天候、全覆蓋實時“掃描”耕地、林地等自然資源變化情況。

“這樣有兩點突出優勢。”衡陽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彭德慶說,一是24小時不間斷監測,且精度更高;二是實現了“地動我知、一知必查、一查必果”。

衡陽將自然資源智慧監管系統與行政審批、執法監察系統打通,可謂全流程管理。巡查員現場核實後,若違法情況屬實,可直接透過手機App上傳證據,進入立案查處流程。

“借鑑共享單車的‘電子圍欄’技術,我們還給基本農田建立了‘電子圍欄’,便於巡查員和村民識別哪些是基本農田、哪些是普通農田。”系統開發合作方衡陽大雁地理資訊公司副總經理張福林介紹,“眼下,我們正在藉助深度學習技術對系統進行訓練,讓其能夠自動識別挖塘養魚、挖坑取土、耕地種樹等各種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行為。”

“農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我們的飯碗,如果受到損壞,恢復相當困難,所以我們就要從源頭把它保護好。不然耕地怎麼保護?”胡朝暉說。

巧做文章破解建房難題

其實,一開始,田長制的推行也並非順利,遇到過不少困難。

主要是如何界定耕地的問題。大家剛開始以為只有水田才是“耕地”,於是在蓋新房或者翻修老屋擴建時,使用了旱地,不知不覺地佔用“耕地”。

此前,堰橋村二組有個村民家中拆老屋建新房,準備佔用房屋後邊的旱地,新建一棟房子給兩個兒子,但是經大浦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核定,這塊地為耕地,不能佔用。對此,村民希望,胡朝暉能夠幫忙向上級部門反映一下他家的情況。

“你家附近那塊地已經核定為耕地就不能用來建房,不然你佔一點,我佔一點,這耕地還咋保護?再說這也是違法的,我們村的村規民約是咋規定的?可不是擺設!”胡朝暉堅定拒絕了村民。

怕村民鬧情緒,他又接著勸說:“你可以先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個新房子,帶上老人家一起住,不久後,我們村裡會建一片集中建房點,按照一戶一宅的政策,你家兒子也能申請,先別急。”

村級田長眼中的十年:農田裡多了一雙智慧“天眼”

堰橋村耕地面積近三千畝,人均耕地面積約一畝,耕地面積多,林地面積少,建房與護田的矛盾較為突出。為解決問題,胡朝暉和村支兩委透過向相關職能部門申請,決定在村裡建設一批村民集中建房規劃點,引導村民從傳統散居向小規模聚居轉變。

“村民集中建房規劃點由村裡和駐村單位共同出資,我們做好水、電、路以及活動廣場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居民按照統一規劃自建住房。”胡朝暉說,如此一來,既保護了耕地,也解決了村民的住房問題。

除了監督調解,當然也少不了宣傳。胡朝暉介紹,到目前為止,村裡已經組織開展了五場耕地保護懇談會,從村到組,再到戶、到人,村民們能夠知曉自己保護耕地的責任與義務,自覺遵守村規民約。除了“流動喇叭”,堰橋村還將耕地保護“五個不準”,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八不準”寫入村規民約,還對破壞耕地保護制定了獎懲措施,將耕地保護與村組黨員評優評先、村民“五好家庭”評選、耕地地力補貼等掛鉤。

“近兩年來,透過我們大力宣傳,大家從原來分不清楚什麼是耕地到現在自覺遵守村規民約,不會像過去一樣隨意在農田裡挖魚塘、種瓜果以及建房子了。”胡朝暉說。

瀟湘晨報記者章楊梓昕 實習生田麗莎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影片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