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內娛一直call back那英?

鈦媒體注: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作者 | 丫老師,鈦媒體經授權釋出。

“怎麼又是那英?”成了今年綜藝節目彈幕裡頻率最高的評論之一。

毫無疑問,從《乘風破浪3》那英作為“師姐”迴歸,再到喜劇節目《脫口秀大會5》《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那英做上“評判者”的角色,幾乎每個長影片平臺的S+綜藝都沒有放棄“那英效應”的追求。

那英的綜藝身份在不斷轉變,而適配與否,逐漸成為綜藝話題的重要來源。

2020年後,那英不再擔任《中國新歌聲》的導師,再次作為綜藝常駐嘉賓,是從《浪姐2》開始。

《浪姐2》劇照

《浪姐2》放大了那英身上的“喜劇人”氣質,結合她的過往言論和一貫大大咧咧的直爽性格,那英迅速成為綜藝真人秀追逐的新寵。今年,《乘風破浪3》再度迴歸的時候,雖然前期備受質疑,但那英也貢獻了“寧那貝兒”“打麻將”等熱搜造梗話題,

而到了《脫口秀大會5》,那英作為領笑員一登場,卻招致其綜藝嘉賓生涯裡的“最多差評”

,隨後,那英又出現在了《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的評委會陣容裡,有了《脫口秀大會5》的先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節目播出前就有網友對那英的存在提出了質疑,好在第一期閱畢,這次那英的表現無功無過,與於和偉的“唱歌”“記得交稅”更是成為名場面,這次那英似乎可以安全下車了。

為何那英能一下子成為“綜藝神獸”?而現在的內娛綜藝究竟需要怎樣的“活人”?

內娛活人需要“那英人設”

這兩年娛樂圈颳起了“考古”風潮,那英是在這波浪潮中受益的藝人之一,但和另一個代表人物王心凌並不相同。

王心凌一度淡出公共視野,再出現時,又特意還原了她職業生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與一代人學生時代記憶裡的她幾乎無異。8090後追捧王心凌,其實是從自己過往的青春歲月裡突然挖出了一塊兒儲存完好的化石。但如果王心凌沒有經歷過暗淡、被埋沒的那些年,也不會有重新發掘的效應。

那英的事業並沒有真正中斷過。

當然她不是天天掛在熱搜上的流量明星,又因為音樂市場不景氣,也已經長久沒有發過專輯,近些年她在諸多場合演唱的歌曲《默》,也是發行於2015年的歌了。

《默》MV

和自己的天后好友王菲一樣,那英這兩年似乎也成了影視作品主題曲專業戶,但無論這些主題曲還是在某些大型晚會上演唱的歌曲,那英近些年的作品傳唱度也遠不如很多“抖音神曲”,固然她始終是華語流行樂壇歌后級別的人物,

內娛活人需要“那英人設”

但“天后”這個稱號,本身就已經與當下娛樂圈最熱鬧的核心無關了。

論對於那英的瞭解,00後的網友不見得比他們爸媽清楚,比如他們可能唱不出那英幾首代表作,也說不出那英曾經的感情經歷,但他們爸媽不見得知道十一年前8月26日的那個凌晨,那英發表過的重要講話。

微博截圖

儘管那英發出這條微博的背景依然成謎,

那英在內娛考古中被“發現”,和她的本職工作關係不大,更多和她的言行性格有關。

到了那英參加《浪姐2》,她的“喜劇人”表現,使得其在很多原本對她不熟悉的年輕觀眾心中的形象豐滿了起來。

比如,在節目開始的採訪裡,那英說明她來參加《浪姐2》的原因:“我不是想挑戰她們,我是挑戰自己,是不是能夠跟這些人好好相處”。

這種“女王發言”在今天的內娛本就少見,再經過一番網友的網路考古,把那英當時的一些言行放在今天的娛樂環境下重新評判,更顯得她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內娛“活人”。

那英也確實透過綜藝節目成功圈粉,有些即便在當時被認為是略顯無禮的行為,也因為那英言行一致,而得到“洗白”,獲得了某種豁免權。

但也正是因為沒受到背景故事的限制,這句話才被大家自由地用來表達情緒,它的截圖被做成表情包,被印在手機殼上,成為大受歡迎的網路爆梗。

於是乎,“那英人設”和“那英效應”也就順理成章地壯大起來。

這樣一個既有國民認知度,又有人氣和分量,還自帶喜感的嘉賓,自然會受到綜藝PD的喜愛。

《中國好聲音》劇照

但不論是在《中國好聲音》當導師,還是在《乘風破浪》裡做“練習生”,這些都還在那英的專業範疇,她的性格,無論對節目效果還是她本人來說,都是錦上添花。

可是到了《脫口秀大會5》,那英的口無遮攔、大大咧咧、隨性而動,就成了沒有同理心、不尊重規則和咋咋唬唬。

《浪姐2》和“網路考古”相輔相成,共同把那英推入年輕觀眾的視線。

於是,那英的“人設”沒崩,節目的口碑崩了。

那英在《脫口秀大會5》上被詬病,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她不懂脫口秀,具體表現為笑點只侷限在她有生活經驗的戀愛、育兒領域,在點評時也言之無物,二是她幫大張偉拍燈,破壞了節目的規則。

這顯然這不能全部歸罪於那英,

“喜劇人”倒在喜劇綜藝?

《脫口秀大會》前兩期突圍賽的賽制給了“領笑員”很大許可權,領笑員是否拍燈會直接影響選手的去留。

在這種情況下,那英“亂拍燈”的行為就會對比賽結果造成很大影響。

《脫口秀大會5》劇照

而另一方面,《脫口秀大會5》作為一個已經進行了五季的綜藝,積累了一批資深觀眾和粉絲,他們跟隨《脫口秀大會5》乃至這個行業一同成長,對於選手和脫口秀這種表演形式的瞭解遠比那英要強得多。

在這些觀眾看來,相比羅永浩、楊天真、包括張雨綺,那英顯得太過於外行。本身她對於脫口秀的認知就太過淺顯,不足以作為評判依據,或者說,不夠“高階”,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替大張偉拍燈,就更加攪亂了比賽。

關於領笑員個人的觀感是否足以構成評判標準,領笑員是否需要“懂”脫口秀,來之前要不要做功課,在另一位“姐姐”寧靜來參加上一屆比賽時,已經被討論過一番,沒想到《脫口秀大會5》還能再踏入同一條河流。

在寧靜來做領笑員時,還有少部分觀眾認為,寧靜也可以代表一部分“普通觀眾”的視角,但隨著《脫口秀大會》又火了一屆,到了今年,那英和周迅雖然都自稱是觀眾,也沒有出現向寧靜那樣連去年的冠軍都認不出的情況,但她們的確已經沒法代表“普通觀眾”了。

《脫口秀大會5》劇照

當大部分觀眾都覺得兩位領笑員不如自己懂“脫口秀”,也“笑不到點子上”,更不能共情當代年輕人的情況下,那英替大張偉拍燈、周迅忘記拍燈等情況再出現,且影響到了比賽結果,就會令觀眾不滿。

“喜劇人”倒在喜劇綜藝?

那英在《脫口秀大會5》上的表現讓她的風評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谷,也直接令該節目口碑開局不利。豆瓣上很多打出一星,二星的短評裡都提到了那英和周迅。

以至於《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官宣陣容後就立刻有網友抱怨,希望那英“放過喜劇節目”。

但在《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那英的表現又討喜了很多。

《脫口秀大會5》的賽制和作為“東道主”的李誕應該負更多責任。

在羅永浩不在的情況下,李誕本該自覺成為“大局觀”擔當,但他卻沒有進行任何調整,李誕和節目組應該負更多責任。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劇照

此外,脫口秀表演雖然不是百分百非虛構,但大部分表演者還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創作都是從自身經驗出發,這種情況下任何對於其表演的評價都會直接指向這個人,觀眾也更容易和表演者共情,但那英完全不能與外賣小哥等“普通人”的生活共情,觀眾也感到被冒犯,此時那英不是普通觀眾的代表,臺上的表演者才是。但是,在《喜劇大賽》裡,喜劇表演和演員本人,觀眾都有間離,對於表演或者作品的批評也不那麼容易直接冒犯到創作者和表演者。

綜合以上因素,同樣是喜劇綜藝,同樣手握打分的權力,那英可以在《喜劇大賽》安全著陸,卻在《脫口秀大會》上遭到惡評,

一方面和賽制有關,在《喜劇大賽》裡,那英作為評委會會長的權重遠沒有《脫口秀大會5》中那麼高,5位會長和127位現場觀眾都是100分。

另一方面,《一年一度喜劇大賽2》才進入第二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一起接觸這種新的喜劇形式,在知識儲備和觀賞經驗上沒有什麼差異。

綜藝節目到底該邀請怎樣的嘉賓,藝人又該如何選擇適合展現自己的綜藝?

目前看來,在有專業性的節目裡擔當類似評委、導師這樣的角色,顯然是需要慎重的。

那英此前被挖掘出的一個寶貴素材就是她在活動上被媒體問到如何看待章子怡擔任歌唱節目的導師,那英直言不諱地說“她帶不出冠軍”,也不懂章子怡能發揮什麼作用,“隔行如隔山”,而章子怡就站在一兩米開外的地方。

圖源:網路

是賽制、觀眾和表演形式的共同作用所導致的,而那英其實沒有任何變化,她還是那個“不專業”的那英。

究竟要不要請“那英”?

那如果不是評委,只是宣稱為“代表觀眾”呢?

現在很多綜藝節目都會設定一個代替觀眾視角的角色,所謂提供一個外部視角,最常見的是戀綜類節目的觀察員,但觀察員不會對人物發展進行干預,而《脫口秀大會5》這樣具有一定專業性和競技性的節目真的需要嗎?

即便需要的話,也要選擇一個真的能代表觀眾的嘉賓,這就需要考慮,觀眾願意被什麼樣的嘉賓“代表”?

究竟要不要請“那英”?

比如大家呼喚的張雨綺、汪蘇瀧等,他們不像李誕一樣身處行業之中,也沒有大張偉那麼的思維奔逸,不能說出選手在文字、表演上的每一個技巧,但是能夠和觀眾一樣對很多有效的梗作出反應、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才是觀眾需要的“網際網路嘴替”,如果能比大部分觀眾更好地提煉出自己的觀點,那就更好了。

那英這次卻忘記了自己當時給章子怡的忠告。

《脫口秀大會3》劇照

如果只是像周迅、那英這樣因為愛看節目,想要一個前排座位,不如效仿之前某一期的馬思純、楊天真,就坐在臺下真的只當個觀眾,不然影響了節目效果,節目組和藝人必然要承擔風評被害的後果,但大部分情況下,藝人作為一個更具體、明確的靶子,只會承擔更多。

所以,藝人在接綜藝的時候也該為自己多想想,不要輕易地走出“舒適區”。

而所有綜藝節目也要知道,在當下人群越來越聚焦、觀眾審美越來越嚴格,

另一邊的《脫口秀大會5》節目組似乎也不夠了解自己的觀眾,他們好像並不清楚,觀眾心中真正合適的領笑員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李誕曾經說過“米未是我的大學”,對於如何選嘉賓,米未之前的《奇葩說》其實做出了很多探索,同樣是把一個小眾領域帶到大眾視野,同樣是要面對越來越挑剔的觀眾,李誕確實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向馬東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