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生命充滿珍惜和敬畏?“輪椅上的人類學家”寫書深思“靜默之身”|書單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當羅伯特·墨菲正處於人類學家職業生涯的巔峰之時,他感受到疾病的第一個症狀。而這種疾病——脊髓腫瘤最終將帶他踏上一次比任何亞馬孫實地考察都陌生的奧德賽之旅:脊髓腫瘤壓迫了神經,使得墨菲緩慢而不可逆轉地發展為四肢癱瘓的殘障人士。

如何對生命充滿珍惜和敬畏?“輪椅上的人類學家”寫書深思“靜默之身”|書單

墨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教授,1972年卸下系主任後罹患脊髓腫痛而坐上了輪椅,但他依然堅持用民族誌的方式記錄了自己從健全人到殘障人士的全部過程和心路歷程,在1987年出版了《靜默之身——殘障人士的不平凡世界》。在這本書中,他不僅為殘障人士代言,也從人類學家角度,鼓勵所有人對生命充滿珍惜和敬畏。

1990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工作了44年之後,66歲的墨菲選擇了退休。但他並沒有退出人類學界,而是和妻子尤蘭達正在對全身癱瘓的病人進行一項長期研究。“他們由於頸部以下幾乎沒有活動或者知覺,因而減少了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和表達。我們詢問他們:是什麼給予你活下去的勇氣,保持了對生活的渴望?也許這些問題的答案會讓我們能夠了解是什麼維繫著人類永恆的生命力。”

在《靜默之身》中,墨菲既是一位“觀察者”,又是人類學的“線人”,他以自身經歷解讀殘障人士的內心世界,探索疾病以及殘障的社會屬性。在書中,他思考:什麼維繫著人類永恆的生命力?不僅為了治癒,更是為了理解。在思想的輪廓和想象的傳遞中找到終極的自由。

墨菲細膩分析他的身心世界,“在手術後的恢復過程中感受到的自我更新,是心理和社會過程中一個極其正常的方面。我重生了,重新回到了這個世界上。我的抑鬱因疾病的治癒而消解了,我的身心再次變得完整了。真實的世界是我們工作和繁衍的地方,也是我們必須永遠迴歸的地方。實際上,在僅僅五天後,我就經歷了嚴重的病情復發問題,從自己的手術引起的閾限狀態回到了“真實”的世界……人類學使我成為對人類一切事物的“窺視者”,並使我認識到它們難以捉摸的美麗和稍縱即逝。活著就足夠有趣,我決定重新融入這個世界。我對待生命和生活的態度在生病期間發生了改變。我開始把每一天、每一週、每一個月、每一年都當作一份禮物。從那時起,我開始活在當下。每一天都是我一生的事業,每一個生日都是一個奇蹟。”

2022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於出版了中譯本。中譯本收入了《靜默之身》首次出版三年後,墨菲所寫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這本書受到他的病友們非常積極地肯定,“這些讀者給我打電話,給我寫信,就是為了告訴我我在書中所陳述的都是事實。我是一名在人類學領域出版了十來本書的學者,其中大多數作品都在學術界受到了歡迎,但從來沒有像這本書一樣受到殘障讀者們如此熱情的追捧。”

墨菲發現,在這些來自殘障讀者的信件和電話中,有一個相似的主題,那就是他表達出了那些在他們頭腦中湧動已久,但仍未成形,也沒有完全明晰起來的想法和情感,並在書中賦予了它們具體的形式和意義。“我對殘障人士內心世界的解讀,使他們能夠透過對我的認同, 把漂浮在自己腦海中的所有碎片化經歷,以及自己所有的傷痛和憤怒,連綴成具有一定意義的語境。有了這種自我認知,便有了解放。 從某種意義上,讀書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就像寫作對我一樣具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