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有關太陽,我們都知道它是太陽系中的中心天體,同時也佔有太陽系總體質量的百分之九十九點八六,在大約45。7億年前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云內形成的。而有關它的記載從古至今也有著很多記錄,但是你知道太陽黑子嗎?你對這種它有多少了解呢?今天易文老師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太陽黑子的那些事。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太陽黑子其實就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也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一種活動。太陽黑子一般是成群行動的,它的本質其實就是太陽的表面產生一種溫度大約為3000-4500℃的氣體巨大漩渦,我們都知道太陽光球表面的溫度在6000℃左右,而這些巨大的漩渦溫度比太陽光球表面低了一千到兩千攝氏度,這就會使太陽看上去多了一些顏色較暗的斑點。這種現象也不是時常就會發生的,它的活動週期為11年,因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這種現象的,當然出現這種現象嚴重的時候可是能夠對各類電子產品和電器造成損害的。

你知道有關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什麼時候嗎?你是不是認為是國外的一些什麼名人發現的呢?其實並不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有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我國《漢書·五行志》中記載的。雖是這麼說,但早在殷商的甲骨文就有了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戰國時期也有很多相關記載,不知為何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記載卻是在《漢書·五行志》呢。《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和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和平元年也就是公元28年)從那時開始到明末,我國大大小小一共記載了100多次有關太陽黑子的活動。這些記錄有準確的日期、大小、形狀還有位置甚至還有變化等等,可以說這些記錄對我們研究太陽黑子活動及其對地球的影響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太陽黑子的形成其實與太陽磁場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到底是何如形成的到現在天文學家們還沒有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有推測說很有可能是強烈的磁場改變了某片區域的物質結構,從而使太陽內部的光和熱不能有效地到達表面,形成了這樣的“低溫區”。關於太陽黑子是如何產生的天文學家們一直眾說紛紜,還有一種說法是黑子可能是太陽的核廢料,就像人類核反應推裡的核廢料,大約11年從太陽的裡面翻動到表面,而黑子溫度較低也是廢料的一種證明,就像煤爐中的炭灰在一般情況下除了爐子不能再產生高溫一樣。也有的說是太陽的聚變作用,核反應區周邊的物質向內補充,此處運動速度比周圍快,產生摩擦,因為此結構密度小於周圍物質,所以漂浮到表面,形成黑子。但是它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這就需要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隨著科技的發展,讓我們去探索更多宇宙的奧秘了。

朝運萊傳統文化講堂: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這裡易文老師還聽到過一種說法,那就是:黑子越多可能說明太陽越老(<天文愛好者>2005年第三期)但畢竟沒有準確的證據證明,這種說法聽聽就好。這裡是朝運萊,你還想了解更多知識嗎?那就關注我吧!易文老師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