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文/飛仙

顧東橋跟王陽明先生探討學術,他給陽明先生的來信說:近來學者‘務外遺內,博而寡要’,人心只顧追求外在知識,而遺忘了對內心的修養,雖然學問廣博但不得要領。所以陽明先生您特意提倡“誠意”的說法,來針砭時弊,警醒病入膏肓的世人,實在是巨大的惠澤。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陽明先生看到後非常感動,大有遇見知己之感。回信說:兄弟你洞見時弊如此深刻,也要跟我一同救世嗎?我的心思,已被你一語道盡,復何言哉!復何言哉!至於“誠意”的說法,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但是近來的學者把它看做第二義,所以我才專門指出其重要性,並非我本人的特別提倡。

陽明先生說“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所謂第一義,就是最重要的意思,重要到不能像近來的學者那樣把它看做第二義。而“誠意”的說法,古來就有,並非是他的個人創造,不是他本人的特別提倡,而是聖人在很久很久以前就開始提倡了。只是近來的學者丟掉了聖人的教誨,畫虎不成反類犬,造成“務外遺內,博而寡要”的時弊。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既然“誠意”這麼重要,那它是什麼意思呢?出自哪裡呢?

“誠意”要從《大學》和《中庸》講起,它們原先都是《禮記》中的篇章。《禮記》內容博大精深,後來南宋的朱熹為了突出這兩篇文章的重要性,把它們抽取出來,單獨成書,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學》和《中庸》。

《大學》有三綱領和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誠意”是《大學》八條目裡面的第三條,八條目之間是否有嚴格的先後邏輯順序呢,或者他們的順序該是怎樣的呢?朱熹和王陽明的觀點不同,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陽明先生則認為“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它是大方向,大原則,是最要的。《大學》對誠意的解析如下: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誠意,就是不要自欺,在思想的各個層面,誠實坦然地面對自己,不自欺。還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討厭惡意惡言惡行如同討厭惡臭,喜好善意善言善行如同喜好美色,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不去。誠於中,形於外。小人作惡後,即使想掩蓋也是掩不住的,別人看他,就像看透他的心肺一般。財富可以潤飾屋子,德行則可以潤飾身心,心無愧怍,則廣大寬平,而體常舒泰,品德潤身使然。所以君子慎獨而誠意。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孔子的孫子子思則在《中庸》把“誠”的意思推而廣之,認為“誠”是天道,是宇宙萬有的本源。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中庸》認為“誠”是天之道,是自然之道,是宇宙法則。而“誠之”是人之道,是人的修養功夫,透過“誠之”的功夫,可以達到“誠”的境界,通達天道,符合宇宙法則,迴歸人的本體。誠的本體自然如明珠般能夠明照,是本性所有;透過明善,然後充實自己的善,以達到至善,這是賢人之學,由教而入,這是人道。所以“誠則明,明則誠”。

如此說來,子思《中庸》的“誠”,就是孔子的“仁”,是老子的“道”,是佛陀的“佛”,是程朱的“天理”,是王陽明的“良知”,是宇宙萬有的本源。

誠意是啥意思,為何王陽明要特別提倡,說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

鑑於“誠”和“誠意”有如何豐富而深邃的內涵,所以陽明先生說“誠意”是聖門教人用功的第一義,是切中肯綮的。他跟弟子講解《大學》和《中庸》時,有許多關於“誠”的論述。

《中庸》工夫只是誠身,誠身之極便是至誠;《大學》工夫只是誠意,誠意之極便是至善……《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個誠意。誠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作者簡介】

飛仙:儒釋道國學傳統文化學習者,王陽明心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