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中國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在以它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滋養著堅持品讀古詩詞的人們。沿著歷史的長河溯流而上,我們總能撿拾到古代文人墨客於中華山水之間留下的那些經典之作,讀來朗朗上口、妙趣無窮。

蘇軾

《題西林壁》

就是這樣的一首不朽之作。現在,這首詩已被收入到小學課本里,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和欣賞到。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如今,這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已經不僅僅存在於有一定知識文化層次的人之間,而且走入了普通社會大眾之間。“廬山真面目”已經成為了市井熟語,常常被人們在生活中掛在嘴邊。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那麼,蘇軾是如何創作出這首千古名作的呢?是他在遊廬山過程中,腦袋一拍、詩興大發、揮毫落紙就寫成的嗎?他真的只是想說廬山群峰形態各異、很難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嗎?

如果你真的是這麼以為的話,那就

大錯特錯

了。只要你深入瞭解下去,你就會發現事情並沒有看上去的那麼簡單。大文豪蘇軾寫這首詩經歷了一個過程,而且他想表達的也絕不僅僅是遊廬山過程中的感受而已。

蘇軾去遊廬山的這一年,正好是烏臺詩案之後的第五年。這一年,宋神宗對蘇軾的看法逐漸轉變過來,覺得五年前對他的處罰有些重了,也不願他的滿腹才華就此浪費在黃州那個小地方,於是親自下詔把他掉到了距開封不遠的汝州。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接到詔書之後,蘇軾出發去汝州。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距廬山不遠的雲州,蘇軾遂決定經廬山去雲州與弟弟一會之後,再返回廬山、九江與家人會和,然後再一道去汝州上任。

在廬山,蘇軾在兩個僧人好友佛印與道潛作陪下游觀廬山。上山之後,蘇軾發現,廬山不僅風景秀麗、風光宜人,而且保留著許多前人才子游觀留下的詩詞。這樣的廬山讓蘇軾覺得已經夠美了,無需自己再為廬山寫些什麼,因此他這一次原本沒有打算在廬山留下作品。

然而蘇子瞻的名聲太響,以至於吸引了許多廬山寺內的和尚前來認識蘇軾。在他們期盼的眼神中,蘇軾在激動之餘寫下了一首詩

。“芒鞋輕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裡,人人識故侯,”

選自蘇軾的

《初入廬山三首之一》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蘇軾原本的計劃就這樣發生了改變。緊接著,在繼續向前遊覽的過程中,看著風光如此美好的廬山,蘇軾再次逸興遄飛,創作出了他遊廬山的第二首、第三首詩。

“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選自蘇軾

《初入廬山三首之二》。“自惜懷清賞,神遊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在廬山。”

透過這兩首詩,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蘇軾對於廬山的認識的變化

。一開始認為除非是老朋友那樣,多次來到廬山遊覽之後才能真正認識廬山,

後來更是覺得廬山風景變幻之美太多,而

自己是頭一次來,走到哪裡都覺得是懵懵懂懂地,感覺自己如墜雲裡霧裡,像在夢裡

遊玩

一般。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至此,蘇軾雖然已經詩興大發寫了三首詩出來,但是那首《題西林壁》還未寫出。此時的蘇軾還沉浸於廬山的美景當中,邊走邊欣賞著。忽然間,他想起了朋友寫的

《廬山記》

一書。

在這本書裡,朋友記錄了前代詩人寫的兩首關於廬山的詩。其中一首是詩仙李白寫的那首著名的

《望廬山瀑布》

,另一首是中唐詩人徐凝寫的

《廬山瀑布》

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徐凝的這首詩將廬山的瀑布描寫的聲勢浩大,像雷般落入江中,還把青山都劈成了兩半。白居易曾經稱讚過這首詩,說這首詩寫得誰都“賽不得”。但是蘇軾不這麼認為,於是寫了一首

《戲徐凝瀑布詩》

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

玉帝把銀河垂在了廬山,還是李白寫的詩好,而廬山瀑布濺起的沫子那麼多,卻不是為了洗白徐凝的惡詩而生的

。在這首詩裡,蘇軾直接表達了他對徐凝詩的看法,那就是他覺得徐凝的詩寫得差極了。

接著,蘇軾和友人們繼續向前,到了一處有很多石刻的地方。其中一個石刻,刻的是佛經,眾人在石刻前駐足停留了一會,就繼續向前觀賞了。結果回來以後,蘇軾竟忽然問起了身邊人那個石頭上所刻佛經的內容。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也許蘇軾當時只是隨口問問,但是令他也十分意外的是,身邊一位叫“自順”的僧人竟答了上來,還背出了石刻上的大部分內容。蘇軾感慨地對眾人說:

“逆則煩惱,順則菩提”,稱讚這位叫自順的僧人為人通透順暢,心有菩提。從那之後,自順和尚便成為了寺裡的“順菩提”。

眾人接著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個石頭上刻了一首詩,署名為一個叫

“可遵”

的和尚。蘇軾覺得他頗有詩才,寫的這首詩還不錯,於是就和了他的詩。誰知可遵聽說大名鼎鼎的蘇子瞻和了他的詩之後,堅持非要見蘇軾本人一面。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蘇軾和這首詩本來也沒想太多,也沒有想到可遵這個大和尚會滿頭大汗地跑來只為見他一面。

二人相見之後,可遵表達了想與蘇軾唱和其他詩的意願,蘇軾沒有迴應。後來,這個可遵和尚又朗誦了他寫的另外一首詩,這次蘇軾話都沒說,直接讓人抬轎走人了

。他覺得這個人有些惡俗,不像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誰知事情竟還沒有完,這個可遵和尚到處在寺裡散步蘇軾嫉妒他的謠言,真是又可氣又好笑。

經歷了這番遊歷,蘇軾感慨良多,覺得廬山這個地方真是有趣,

既有像自順這樣的通透之人,也有像可遵這樣的的惡俗之人;既有像李白這樣的好詩,也有像徐凝這樣的爛詩;再看看廬山一邊的東山寺,另一邊西山寺

,蘇軾提筆為自己此次遊覽廬山之行做了一個總結,寫成了著名的

《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寫完之後,蘇軾說

“譜廬山之詩盡矣”

,意思是說他想寫的關於廬山的話已經寫完了。對於蘇軾來說,這次遊覽廬山,探究廬山的真面目,並不僅僅是一個感官命題,還是一個有關人生的哲學命題。在這首詩裡,表面上描寫的是廬山峰巒起伏、風景秀麗,從各個角度觀賞,廬山的形態都不盡相同;

事實上並不僅僅描寫的是廬山的風景,而且

暗含了在遊覽廬山過程中所見人事,

以託物言志的方法,表達了身在局中,無法完全把握事物本質的哲理,昇華了整首詩的高度。

《題西林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蘇軾真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嗎

這也是蘇軾詩的一大特點,總是充滿了一種奇趣。只要你有一雙慧眼,善於深入進去,你就會發現:在蘇軾寫的詩詞裡,總有一些新奇的地方藏著一些故事,充滿了人生的趣味。大概這也是為什麼詩詞大會的總冠軍武亦姝深愛蘇軾詩詞的原因吧。睿智如蘇軾,以這樣的方式為現在的我們講述了當時他遊歷廬山的一番故事和感悟,也讓我們有幸跟著他能觸控到一個新的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