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清穆宗載淳,父親咸豐死得早,即位時他只有6歲,還是個孩子。皇帝即位,首先要確定的是年號,這是個大事,等於昭告天下,新皇登基了。

載淳的年號,我們都知道是“同治”,不過這同治,卻並不是起初給他定下的年號。在開始,給他定的年號是“祺祥”,並且,連祺祥通寶的樣錢都已經制作了出來併發行了一部分。

那麼,祺祥為何變成了同治,同治的年號怎麼來的,原因要講到兩枚印章。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咸豐的皇后是鈕鈷祿氏,也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還有位懿貴妃,也就是後來的慈禧太后,這兩個女子對今後的政局比較重要。

咸豐向來敬愛皇后,懿貴妃因為表現得對權力比較熱衷,咸豐對她有所防備,但獨子載淳是懿貴妃所生,她註定會成為太妃乃至太后。所以,咸豐也不能不照顧到她。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病體不豫,眼看將要大漸,大家都集中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外,隨時等著皇帝召喚。

咸豐先立載淳為皇太子,隨後宣佈輔政大臣人選,就是顧命八大臣。

安排完這些,他把皇后和懿貴妃叫到床前。

咸豐先是伸出顫巍巍的一隻手,把一個蜀錦小囊,遞給皇后。懿貴妃知道,那是乾隆朝傳下來,皇帝常佩在身邊的一枚長方小玉印,上面刻的陽文“御賞”二字。

接著,又伸手到枕下摸索著,抖顫乏力,好久摸出一樣東西,這是同道堂的一枚印章,交給了懿貴妃。

這方印是完全屬於皇帝的。自乾隆的“五代五福五德堂”開始,列朝皇帝都象文人雅士那樣,喜歡取一個書齋的名字,作為別號。嘉慶是“繼德堂”、道光是“慎德堂”、當今垂危的皇帝便是“同道堂”。

這是咸豐生前最後一次見她們。第二天清晨,咸豐駕崩。

對於自己的身體,咸豐早有預料。考慮到載淳沖齡即位,無法自己處理政事,他安排下了八位顧命大臣輔政,這就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八大臣,其中以肅順為首,一切以肅順惟其馬首是瞻。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而肅順和懿貴妃,又是兩個死對頭,不為別的,就是權力之爭。

肅順是咸豐的紅人,手握大權。懿貴妃作為載淳的生母,又熱愛權力,兩人的衝突幾乎無可避免,問題只是,誰能壓倒誰。

咸豐在世的時候,只是讓懿貴妃幫忙處理一些無關緊要的摺子,並沒有給她權力,咸豐駕崩後,肅順有顧命大臣的頭銜,同樣是大權在握,壓制任何人,懿貴妃沒法跟他抗衡。

懿貴妃當然心有不甘,苦思冥想之下,她對這兩枚印章打起了主意。

這兩枚印章,一枚是“同道堂”,一枚是“御賞”。“同道,同道!”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成語:志同道合。這不就是說自己與皇后嗎?兩位太后,同心協力,撫養幼主,治理國事!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想到這點,她與皇后商量,以後不管是內閣的上諭還是廷寄,太后的那顆‘御賞’印,蓋在起頭,自己那顆‘同道堂’印蓋在末尾,作為諭旨曾經過目的憑證的辦法。

想到了這個辦法,還得肅順同意。

要說肅順,也是晚清一個能臣,做事雷厲風行,頗有手段,對整頓吏治有很大功勞。有能力的人往往也自負,肅順並不認為西太后有什麼了不起的才具,能夠治理大政,於是也就沒有堅持,同意了兩個太后的建議。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新皇登基,年號是頭等大事,肅順早就想到了這點。在之前,他就命令手下,商量了幾個年號,並在其中選定了“祺祥”這個年號。

這“祺祥”二字,也有講究,它出自《宋史·樂志》:

“不涸不童,誕降祺祥”

,意思是物阜民豐,國泰民安。

肅順正當權,兩宮太后當然爭不過,於是“祺祥”就被定了下來,肅順開始安排製造新年號銅錢。

沒多久,樣錢就已製作出來,是肅順下令用雲南好銅鑄造的大錢,正面漢文,背面滿文,漢文四個字:祺祥重寶,錢如其字,分量很足。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看上去,兩宮太后沒辦法跟肅順鬥 ,慈禧卻實在是個厲害角色。此後,她說服慈安和他聯手,又在肅順嚴密監視下,安排手下太監安德海上演了一出苦肉計,安德海得以脫身到京城聯絡上了肅順的政敵恭親王奕。

叔嫂二人聯手,終於在咸豐靈柩回京後,扳倒了肅順,顧命八大臣殺的殺,貶的貶,流放的流放。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得以掌握大權,這就是辛酉政變。

既然肅順被打倒,再用他所議定的年號就不合時宜,從恭王到兩宮太后,都決定取消祺祥年號。載淳將在十月初九即位,祺祥被取消,就必須再定新的年號。

於是,經過軍機處文祥、寶鋆、曹毓瑛等人共同商議,擬了“同治”兩字。

同治這兩字,也有講究,在各方面看,都有自己的解釋。

在太后看,是兩宮同治,又聯絡上了慈禧“同道堂”的御印,深得她心。

在臣子看,是君臣同治,在民間看,是上下一心,同臻郅治,足以號召人心。

無論怎麼看,也挑不出毛病,“同治”的年號就這樣確定下來。

清穆宗載淳的年號本來是祺祥,為什麼改成同治,原因在於兩枚印章

對於這些事,曾任肅順家庭教師的晚清名士王闓運曾作了一首詩回憶:

祖制重顧命,姜姒不佐周。誰興同道章?翻怪垂簾疏。不能召親賢,自刎據天圖。戮之費一紙,曾不驚殿廬。祺祥改同治,御坐屏波離。

而“同道堂”和“御賞”兩枚印章,從咸豐十一年一直到同治十二年,也一直被繼續使用,現在收藏在故宮博物院。

它們是見證晚清政治的珍貴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