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記得最早對這座“保俶塔”興趣,是因為初中語文老師再三強調了它第二字的念法,是“chu(四聲)”而非“shu”。迷上攝影之後,又幾次攀上寶石山,守候朝霞晚霞和西湖邊這座古塔的纏纏綿綿,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之下,風光的確唯美。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前兩天把北山路和寶石山粗略航拍了一遍,陽光下的秋意正濃,俯瞰視角下,斷橋白堤近在眼前,而此時也再次“勾”起我對保俶塔“刨根問底”的心思。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保俶塔初建於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後周,有清代發現的文物為證,說塔是吳延爽所建:“北宋開寶元年(968),吳越國王錢弘俶被趙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吳延爽為祝福錢弘俶進京平安,特在西湖寶石山建塔,稱為保俶塔。”但其實吳延爽當初並沒有給塔取名字,可能是還沒來得及,就因為政治問題,犯了“謀叛重罪”(據《宋史》、《吳越備史》等記載,公元960年即北宋建立之年,就被吳越王錢俶流放)不許回杭州了。(請參考《杭州西湖保俶塔塔名的演變 》)所以在那時候,杭州民間只叫那塔為寶塔,或者又因為是在寶石山上,稱為“寶石塔”。據明初徐一夔的可靠記載,當時那個塔寺,就被簡單地稱為“寶塔院”。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現在仍有不少文人在介紹西湖時,喜歡說保俶塔初建時被叫作“應天塔”,我查閱了一些網路資料和圖文,大致總結出:這個名字的出處在明代後期人吳之鯨的《武林梵志》,而吳之鯨的同朝先輩們的有關著作,都沒有吳延爽建“應天塔”一說,例如明洪武年間(1368—1398)杭州儒學教授,曾經修過《洪武杭州府志》的徐一夔作的《重建寶石山崇壽院記》,《成化(1465——1487)杭州府志》,初刻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西湖遊覽志》等。最後,清代西湖名人阮元又在《定向亭筆談》引用了“應天塔”這個說法,從此受影響者眾。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關於“保俶塔”名字的來由,民間有很多不同說法。其中一種是“話說宋朝年間,邊疆戰事吃緊,西湖邊上一對雙胞胎,哥哥在西湖打漁,弟弟則在外作商販。某年,官府抽壯丁,強行將雙胞胎中的哥哥帶走。一行人往北走,在路上,哥哥竟然與弟弟相遇了。弟弟當時還沒成家,而哥哥則已是娶妻生子。為了哥哥,弟弟毅然頂替,讓哥哥趕忙回家照料妻兒。由於雙胞胎面容一致,官府的人居然沒有察覺其中有變。哥哥回家之後,含淚將此事告知妻子,妻子就是宋嫂了。宋嫂深感小叔的恩情,於是立誓要在家附近的寶石山上為小叔建塔,保佑他的平安。附近村民獲悉此事後,深深為他們一家的兄弟情誼而感動,慷慨解囊捐資建塔,因此該塔被稱為保叔塔。”

有趣的是因為宋嫂和“保叔塔”的這個典故,還“誕生”了一道流傳至今的西湖名菜:“宋嫂魚羹”,如果你到杭州來旅遊,建議可以嘗一嘗。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認為在歷史上,“保俶塔”確實曾經改名“保叔塔”,但與宋嫂故事無關。傳聞是因為“保俶塔”損毀後,一名叫永保的和尚為此化緣十年,募集善款重新修塔。塔修好後,就改名“保叔塔”。為啥將永保和尚稱為“叔”?原來,當時他被人們尊稱為“師叔”,所以稱為“保叔”。但是後來又有孫應鏘吳越記事詩云:“保石靈山枕碧湖,人思保叔起浮圖。莫將僧號傳聞誤,九級玲瓏掛綠珠。”可見這個說法又未必真實可靠了。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大概是因為“保俶塔”所居位置太過顯眼,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屢毀屢建,從元、明、清三朝開始不斷修繕,直至明萬曆七年(1579)重修,“仍為七層重簷樓閣式,可登高眺遠。”到萬曆二十二年(1594)再修,再到如今的“八面七級磚砌實心塔”,可謂飽經坎坷。目前的保俶塔高45。3米,底層邊長3。26米,塔剎鐵構件均為明代舊物。

西湖邊“保俶塔”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往保俶塔的另一側看去,黃龍體育場和城區建築歷歷在目。作為西湖邊目所能及的標誌性古建築,雖然現在已經不能登塔遠眺,但是和遠處的雷峰塔遙遙相對,依舊形成了“南北相峙,一湖雙塔”之景,為杭州確實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