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長治襄垣縣

襄垣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黨盆地之北。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東南低,屬半山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是內陸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東與黎城分界;西和沁縣相連;南與潞城、長治郊區、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

原是趙襄子築城屯兵之地。公元前260年,秦王攻趙,晉侯趙襄子築城於甘水之北(今縣城北關貴江溝),因城是襄子所築,又位於趙國邊界,故取名襄垣。

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襄垣虒亭鎮

虒亭鎮雖小,但它卻歷史卻悠久,亭之名由戰國時晉國大夫羊舌赤所起。

戰國時,這個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鐵染城。城的四周山高林密,野獸眾多,特別是有幾隻老虎,十分兇猛,時常闖入城中傷人,城中百姓真是“談虎變色”,苦不堪言。

當時,晉文公手下有兩員大將,一個叫崔醜,一個叫魏徵,二人決心為民除害,殺死老虎。在徵得晉文公的同意後,魏、崔二人帶領士兵上山去了,經過十多天的圍獵,將老虎全部圍在甄平山的一個山嶺裡。於是,二人帶領士兵在嶺上將虎全部捉住,無一漏網。接著在鐵染城外建了一個很大的籠子,將虎放在裡邊,困了起來。在籠邊分別建了兩個高亭,其目的是為看守老虎之用。人們稱大籠子為“虎籠”,稱亭子為上虎亭和下虎亭。過了一段時間,老虎被困餓而死,虎患已絕,人們便在虎亭四周蓋起房屋,定居下來,逐漸形成了村落,並定名為“虎亭村”。

又過了好久,晉文公分封時,將虎亭這塊地方封給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領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自己叫羊舌赤,這個地方叫虎亭,極為不祥,千萬不行。羊舌赤畢竟是個大夫,不是個白吃飯的。瞑目沉思一陣子,眉頭一皺,計上心來,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兩筆就變成了虒,既保留了原來的“虎”字,音又變成了虒。虒者死也,“死虎”當然不可怕了,別說是“羊”,連小蟲子也不怕它!

就這樣,“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這一“代”就是幾千年。

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襄垣常隆村

襄垣縣的常隆村,說是此地古時有十條惡龍為虐,大禹治水時路過此地,與十條惡龍進行了一場生死博鬥,結果九條惡龍被降伏,有一條逃到此地藏了起來,因此得名藏龍。

後來宋太祖趙匡胤路經山麓,遇一樵夫問:“此地何名?”樵夫答道:“藏龍。”趙匡胤聞之失色道:“此地藏龍,對朕稱王極為不利。”於是,吩咐隨從轉告鄉里,改藏龍為常隆。

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襄垣夏店

在襄垣的夏店,有個馬喊村,說得就是張良的故事。相傳在漢朝時,劉邦天下既定,大封群臣,劉姓將領都封為王,而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韓信卻封為侯,身為漢初三老的張良看出劉邦的私心,就不辭而別,回到故鄉襄垣隱居。

劉邦痛失良臣,便帶領人馬日夜追趕,曉行夜宿,當來到襄垣夏店地界時,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馬乏,劉邦便令軍士找水,但找了半天,一滴水也沒有找到,劉邦不信,便親自下馬來找,突然馬蹄陷入一塊石頭之中,那馬一聲長嘶,猛然拔蹄,只見蹄下一股清泉噴湧而出,直到人馬喝足,那泉仍然湧流不竭。劉邦深感稀奇,但將此地命為“馬喊”,將那股清泉命為“馬刨泉”。

涼樓夏店,虒亭常隆,聞其名而心醉的襄垣

襄垣涼樓

襄垣縣的古韓鎮有個好去處,稱為“涼樓”,古為縣八景之一。涼樓的來歷也源於一段神話傳說。

涼樓的附近有個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東南有處水潭,叫鹿哭泉。相傳在很早時,這裡有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兒子,除了兩隻和人一樣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還長有一隻眼睛,取名“三目子”。因其與常人不同,父母為避災禍,便將三目子遺棄荒郊,被一隻鹿銜走。數年後,有一個獵人路過鹿洞,發現了洞內的三目子,便將其帶回家中撫養。鹿回來後,不見了三目子,四處尋找終不得,垂淚成行,憂鬱成疾。那滴滴鹿淚化作一股清泉,人稱“鹿哭泉”。據說喝了此泉可使無奶的產婦乳汁如注,所以常來這裡求奶的人很多。

三目子四歲那年,經百法和尚點化,左臂上的那隻眼睛睜開了,便到建封寺修練,十歲開始遊方,人稱“三目僧”。據傳三目僧原是隱居在燕山腳下的南天隱叟,因與姜太公鬥法失敗,被黃飛虎發配到古韓,才投胎人間的。三目僧為了報答黃飛虎的不殺之恩,便為黃飛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祝壽聖殿,中有涼樓最為壯觀,夏季來臨,此樓內卻涼爽如秋,故稱“涼樓”,由此而形成了方園百里的涼樓大會。

三目僧為了報答黃飛虎的再造之恩,送給了黃飛虎一封厚禮,在神仙界中開了一個行賄受賄的先例,大概從那個時候起,腐敗之風便屢禁不絕。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時候,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首,仍加敕一道,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所以民間就有了“生前趕了涼樓會,死後不受閻王罪”的民謠。

釋出:中國經貿融媒體中心

責編:明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