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08年的廣東河源,風光宜人,底蘊深厚的千年客家古邑

河源,別名槎城、客家古邑,地處廣東東北部、東江中上游、韓江上游。《元和郡縣誌》河源縣:“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河源上古時代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距今已有1700多年。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一組拍攝於1908年的廣東河源的老照片,看看這座古老的客家城市百年的變遷。

1908年的河源奎閣塔,奎閣塔也稱文筆塔、魁星閣,位於河源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奎閣塔在天后宮側邊,即下城正東門外。奎閣有樓,站在樓上向兩江匯流處憑欄遠眺,大小兩江的來往船隻和木排、竹筏及木京、泥坑的遠景,盡入眼底,使人有美不勝收之感。“奎閣槎流”也是河源古八景之一。

老照片:1908年的廣東河源,風光宜人,底蘊深厚的千年客家古邑

1908年的河源,坐落在山腳下的一座寺廟。

老照片:1908年的廣東河源,風光宜人,底蘊深厚的千年客家古邑

1908年的河源,新年期間熱鬧的舞獅活動,吸引了許多人的圍觀。舞獅是客家人逢年過節,世代相傳的喜慶活動節目。舊時的河源,在大年初一,城裡鄉里的舞獅隊或舞龍、舞鳳隊,會到城中拜年。若看見門楣上懸掛有紅包的,就知道這戶人家或這家門店有意納拜,獅子隊就進門叩拜,盡力舞動一番,然後摘取紅包 ‘’ 吃青 ‘’。

1908年的河源雙下譚公廟。譚公廟也叫譚公爺廟,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譚公是海神之一,在河源、惠州等地,都建有譚公廟,譚公信仰主題可以歸納為祈雨、保護船隻、治病驅疫等。

1908年的河源,東江邊上的一艘“巨輪”正準備下水。東江在東晉時期稱涅水,隋稱循水,唐稱循江、河源水,宋稱龍川水,宋以後始稱現名。東江是河源的母親河,灌溉了河源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河源人。

1908年的河源,東江上的木筏船。居住在東江邊的人和江上的人,靠著東江這條水路,發展了東江航運,一水興百業,造就了河源、老隆等東江重鎮。

1908年的河源,鄉村裡的新年民俗活動“撐景”。“撐景”也叫飄色或是高景,取“高興”的諧音,是粵東客家地區新年期間的民俗活動,鄉人們抬著的木頭架子上的是化妝成歷史人物的小孩,寓意新年的好兆頭。

1908年的河源,陵園裡的一座祭祀亭。

1908年的河源,南湖附近的一座石橋。新豐江流域上的南湖曾號稱河源的“魚米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