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下,廣東正遭遇60年最嚴重旱情

編者按

受珠江流域降雨持續偏少的影響,廣東正遭遇6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多地出現取水困難、鹹潮上溯,危害供水安全。2月13日,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李國英在主持“珠江壓鹹補淡保供水”專題會時要求,“要按最壞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去努力,堅決打贏抗旱保供水這場硬仗”。日前,水利部已啟動珠江流域壓鹹補淡應急補水,以減少鹹潮影響。

乾旱似乎更常出現在水資源緊缺的北方。但在雨水充足的廣東省,這場醞釀中的危機正在提醒人們,是時候更多關注氣候變化下的經濟發展與用水安全了。

2021年12月初,水利工程教授黃國如在學校讀到一份令人驚訝的通知。華南理工大學後勤處發文告知教職員工和學生,要為突如其來的停水做好準備。

“說破了天其他地區的人也不會信廣州深圳會幹旱缺水。”他在朋友圈中感嘆。廣州地處華南豐水地區,年降雨量高達1600至1800毫米。相比之下,北京在2020年的年降雨量僅有560毫米。

作為一名水利專家,黃國如深知對於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廣東省而言,用水緊張問題一直是一個長期挑戰。不過,這也是他在廣州任教16年以來第一次親身體會到乾旱。

在跨越了眾多氣候帶的廣闊土地上,中國的水資源分佈並不均衡,人均可用水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水資源緊缺在北方是一個更為人熟知的風險。在那裡,沙漠正侵蝕土地,地下含水層在縮小。儘管國家開鑿了橫跨全國的引水渠道為北方解渴,但缺水仍是北方地區長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緊迫挑戰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南方的河流縱橫交錯,通常更為擔心洪水的到來。這裡,冬天降雨量減少,有時會導致旱災。但氣候正在變化,人們用掉的水也在增加。如今,中國的亞熱帶氣候區也不得不收緊水龍頭。作為中國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廣東,將如何應對?

東江來水量變小,廣州等地面臨鹹潮

廣東的水系基本被珠江所定義——這裡最發達的城市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周圍。珠江有三大支流,分別是西江、北江和東江。這些河流串連著廣東,並延伸到省邊界之外。其中,東江是廣州、東莞、深圳等地的地表水重要來源。

根據羊城晚報報道,由於降雨量不足,自2020年秋季以來,東江流域遭遇秋、冬、春、夏連旱,水位持續走低。

廣東省政府稱這是60多年來東江流域出現的最嚴重乾旱,敦促居民節約用水,並警告說用水緊張將持續到2022年春節前後。

自2021年11月以來,位於東江流域下游的地區,包括省會城市廣州和東莞,也面臨嚴重的鹹潮。這是一種持續乾旱下會出現的情況——當河水流量不足,以至於海水倒流湧入內陸威脅到飲用水源時,水體鹽度升高,鹹潮就會出現。水中鹽度過高,不僅危害人體健康,也會影響工農業生產。

東江從鄰近的江西省的高山上蜿蜒流下,為珠江三角洲內的近4000萬人供水,同時涵蓋香港。在深圳和東莞,90%以上的淡水供應都依靠東江。黃國如介紹,隨著當地經濟和人口的增長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東江一直面臨著確保水安全的壓力。

更糟糕的是,“(東江)來水量是1991年以來同期最小的。”黃國如告訴澎湃新聞旗下的英文媒體第六聲(Sixth Tone),去年汛末,東江流域的三大重點水庫只能釋放12。6億立方米的水量,是三十年來的最低水平,用水需求與補給能力“嚴重不匹配”。

世界資源研究所全球水道(Aqueduct)專案主任羅天一表示,相比於北方乾旱地區的長期缺水問題,南部與東部地區因季節性天氣波動出現的水資源緊張更是一種“急性”壓力。

例如,2021年春節,連續數月的歷史性低雨量導致東部浙江省幾乎全省出現旱情。水庫乾涸,地方政府不得不削減桑拿、游泳業等用水密集型行業的供應。

“確實,南方水資源從一個長週期來看的話,是相對豐富的。”羅天一告訴《第六聲》,“但越是在這些充沛的地方,就越容易怎麼說,通俗點是打大家一個措手不及。”

東莞:汙染與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正在帶來更多這樣的驚訝。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闊告訴第六聲,東江流域從2020秋季以來的四季連旱應該被視為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極端氣候事件。在持續性的旱災中,由於灌溉用水緊缺,農業社群的生計最容易受到影響。

同時,珠江三角洲地區面臨的用水緊張問題也顯示了高速經濟增長在氣候變化下所面臨的限制。這些城鎮依照傳統的天氣模式規劃未來,而現在這一天氣模式已不再適用。例如,作為製造業中心的東莞大部分用水來自水庫和溪流,但中山大學水資源教授林凱榮說,氣溫的上升正在讓東莞所依賴的河流變得更加乾枯,也更不可靠。

大量的工廠讓東莞的大部分水源受到汙染,讓本地水源難以直接用作自來水。根據官方資料,該市1000萬居民的人均年用水量僅為217立方米,遠遠低於聯合國認定的500立方米嚴重缺水線。面對旱情,東莞已經開始壓減本市企業的工業用水。

珠三角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廣東省正在透過投資大壩、水處理廠和調水專案等基礎設施來尋找新的水源,而最大的專案之一是正在推進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

這一工程預計耗資354億元,將從西江引水,供應東江沿線飢渴的城市。儘管有環保組織提出異議,政府正在積極推進這一工程,並預計在2024年完工,屆時將緩解廣州、東莞和深圳的缺水問題,併為香港提供備用水源。

黃國如告訴第六聲,他此前認為沒有必要在調水工程上花這麼多錢。但近年來的旱情改變了他的想法,“不上的話,風險太大”。在人口配置與水資源空間分佈不均的背景下,用水緊張與人口增長之間的“尖銳”矛盾,“如果不透過一些大型的骨幹調水工程,其實很難解決。”

最終,黃國如沒有遭遇學校斷水,他認為這是政府有效響應的結果。2021年12月中旬,颱風雷伊帶來的大雨暫時緩解了廣東的乾旱。颱風季通常在十月或十一月結束。這是“歷史上最晚到的颱風”,林凱榮說,也是氣候變化影響的一個縮影。

但是乾旱會再次出現,今年的乾旱仍然嚴重。由於來水持續偏少,珠海、中山坦洲鎮等地已連續多日出現取水困難。在2月13日的一項專題會上,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要求,“要按最壞的打算,朝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抗旱。

社群也在做準備,以面對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變化。在1月28日發給廣州黃埔區科學城等地居民的一份最新通知中,當地自來水公司提醒,春節期間的夜間水壓會很低,建議提前備水,以防臨時停水。

“惜水、愛水、節水,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通知寫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