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貼門神的風俗,從辟邪御兇到祝吉喜慶的轉變

在傳統春節年俗裡面,貼門神是一項流傳許久的內容,人們通常會在除夕或元旦在大門張貼門神畫,以祈求新的一年裡避兇驅邪,平安無事。那麼這種風俗是怎麼來的呢?

據考證這種風俗起源很早,在原始人類脫離洞穴營建固定居住房子的時候,就希望能有神靈為自己看門守戶。先秦時間,祭祀門神是“五祀”之一,所謂“五祀”是指:

春祭戶,夏祭灶,季夏祭門神,秋祭門,冬祭行。

但這個時候,門神還是泛指的抽象概念,沒有具體的門神。

有具體的門神形象是從漢代開始的。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山海經》裡記載的神荼和鬱壘。

漫談貼門神的風俗,從辟邪御兇到祝吉喜慶的轉變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在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御兇。”

從上面這段文字可以知道,神荼和鬱壘是統領和監察所有鬼怪的神人,人們為了辟邪御兇就把他們畫在門戶上面。現在在漢代的畫像石上還可以看到他們的形象。有意思的是,我們常在林正英的鬼片裡面看到,桃木劍是抓鬼常備武器,那麼它的來源也可以追溯到這裡,皆因為兩位神人居住在大桃樹底下,人們對桃木驅鬼也深信不疑。

到了唐代,門神形象又發生了變化,它不再是神話中的人物,而是現實中的人物,通常是勇猛的武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秦叔寶與尉遲敬德。他們是幫助唐太宗平定天下,奪取帝位的兩員大將,相傳有一次唐太宗連續幾天頭痛,夜裡睡覺的時候,還聽到宮外有鬼怪的呼叫,而且還拋磚弄瓦,動靜鬧得很大。

漫談貼門神的風俗,從辟邪御兇到祝吉喜慶的轉變

唐太宗很是苦惱,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群臣,讓大家想個辦法。此時,秦叔寶與尉遲敬德站出來,自願到唐太宗寢宮外警衛,他們身披鎧甲,身執玉斧,腰掛寶劍弓箭,打起十二分精神徹夜守在宮門外面,夜裡果然安靜了,唐太宗也睡得香了。但是兩人長期值夜班,終是很辛苦,於是就命畫工照著兩人最帥氣的樣子畫了兩張像,懸掛了宮門外面,後來逐漸演變為門神的形象。這個故事還被吳承恩寫進了《西遊記》。

到了唐玄宗時期,又增加了一位門神,那就是鍾馗。鍾馗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人物,傳說他長得很兇惡,連鬼怪見了都害怕。有一次唐玄宗病重,在夢裡看到一個大鬼捉住一小鬼,挖掉眼睛並吃掉。自稱是鍾馗,生前是一名參加武舉落第的壯士,死後決心為玄宗除掉天下所有妖孽。唐玄宗醒來之後病就好了,於是就命畫師吳道子畫出鍾馗的像,自此民間在除夕,將鍾馗畫像懸掛在室內,或貼在門上。

漫談貼門神的風俗,從辟邪御兇到祝吉喜慶的轉變

這個時期,人們貼門神主要還是為了辟邪御兇,但到了宋代,風俗又有了變化,得益於雕版印刷術的成熟,大量的年畫得以成批次的複製,在街上可以很方便地買到各式各樣的門神畫像。人們在臨近春節貼門神,更像是一場祈求吉祥,營造熱鬧氛圍的活動,原來承載的辟邪御兇“迷信”色彩減少了,民俗色彩增加了,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