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劉備原本只是一個編草鞋的窮小子,除了有“中山靖王之後”這個有名無實的噱頭之外,再無其他資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劉備的成功,固然有機緣巧合的因素,更多的是靠自己忍辱負重和努力奮鬥,以及“寧可錯過、絕不做錯”的謹慎。劉備的忍辱負重和努力奮鬥,已經有不少文章論及,我們之前也有聊過,這裡不再多說。下面,我們將著重來談一談劉備“寧可錯過,絕不做錯”的謹慎。

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軍南下,荊州牧劉琮向曹操投降。劉琮投降前,並沒有知會駐兵在樊城的劉備,等到曹操的軍隊抵達宛城,劉備察覺到情況不對,趕緊派人去問劉琮,劉琮這才讓屬官宋忠去樊城知會劉備。

劉備獲知劉琮投降的訊息,又驚又怒,呵斥宋忠道:“你們這些人怎麼能這樣辦事,不早些告訴我,如今大禍臨頭才講,不也太過分了嗎!”劉備越想越怒,拔出刀指著宋忠,道:“如今即使砍下你的頭,也不足以解我心中的憤恨,而且我身為大丈夫,也恥於在臨別時還殺你們這些人!”

放走宋忠後,劉備立即召集部屬共商對策。諸葛亮等人勸劉備趁機發兵進攻劉琮,奪下荊州。

劉備說:“劉表臨死時把孤兒劉琮託付給我,請我代為照顧。違背信義,只圖私利的事情,我不能做。否則,我死後還有什麼顏面去見劉表呢!”寧可錯過奪取荊州的大好機會,也絕不做錯,讓自己背信棄義。

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接著,劉備決定率領部下撤離樊稠,經過襄陽時,停下馬來呼喊劉琮,劉琮害怕,不敢露面。劉琮的左右親信和荊州的人士,有許多都跟隨劉備離去。劉備又特意到劉表的墓前祭奠,流著淚辭別而去。到達當陽時,跟隨劉備的已有十餘萬人,還有輜重車幾千輛,每天只能走十餘里,嚴重影響到軍隊的撤離速度。

有人勸劉備說:“您應當火速行動,保守江陵。如今人數雖眾,但披有鎧甲能夠上陣作戰的兵士並不多,如果曹軍來到,怎樣抵擋!”劉備說:“要成就大事業,必須以民眾為根本,如今百姓來歸附於我,我怎麼忍心捨棄他們而去呢?”

曹操知道江陵貯有軍用物資,恐怕劉備先到,佔據江陵,就留下輜重,輕裝前進。到襄陽後,聽說劉備已經過去,曹操親自率領五千名精銳騎兵急速追趕,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餘里,在當陽縣的長坂追上劉備。劉備只好拋妻棄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人騎馬逃走,曹操俘獲了大量的人馬輜重。

劉備不聽勸諫,堅決帶著十萬荊州老百姓撤離,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但實際上,劉備在為此付出慘重代價的同時,也收穫了人心。對一個有志於爭奪天下的人來說,人心才是真正最無價的資產。從這個角度來說,帶十萬老百姓撤離的決定,也體現了劉備“寧可錯過,絕不做錯”的性格。

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聽說曹操將要率軍攻打漢中張魯,採納了張松的建議,派法正去荊州邀請劉備入蜀。

法正到荊州後,背叛了劉璋,建議劉備利用劉璋的懦弱無能,以張松為內應,趁機奪取益州。龐統也勸劉備取益州,說:“荊州荒涼殘破,人才已盡,東有孫權,北有曹操,難以得志。如今,益州的戶口有一百萬,土地肥沃,財產豐富,如果真得到益州作為資本,可成大業!”

劉備說:“與我勢同水火的,只有曹操。曹操嚴厲,我則寬厚,曹操兇暴,我則仁慈;曹操詭詐,我則忠信;總與曹操相反,事情才能成功。如果現在因為貪圖小利而對天下失去信義,怎麼辦?”這話說明,劉備有奪取益州的心思,但因為顧忌到信義與人心,故而想要放棄,“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龐統見狀,又勸道:“天下大亂之時,本不是靠一種方法就能平定的。而且兼併弱小,進攻愚昧,用不合禮義的方法取得,再用合乎禮義的方法加以治理,這些行為都是古人所崇尚的。如果在事情搞定之後,賜給劉璋面積廣大的封地,也不算違背信義!如果咱們不去奪取益州,益州終究還是會落入別人手中。”

劉備認為龐統說得有道理,這才決定留下諸葛亮、關羽、趙雲等守荊州,自己率軍進入益州。

劉備進入益州後,劉璋命令沿途各郡、縣全都好生招待,讓劉備有賓至如歸的趕緊,併為劉備提供所需物資,前後贈送給劉備的各種物資數以億計。劉備到達涪縣後,劉璋甚至還親自率領步、騎兵三萬餘人來到涪縣,熱情迎接。

此時,張松又暗中讓法正建議劉備,趁在涪縣與劉璋會面時,襲殺劉璋。龐統也對劉備說:“趁會面之時捉住劉璋,則將軍不必動用武力,就可坐得一州。”

但劉備卻認為這事不可倉猝,寧可錯過擊殺劉璋、奪取益州的大好機會,也絕不做錯,說:“剛剛進入別人的地盤,恩德與信義尚未表現出來,不能這樣做。”劉璋因此逃過一劫,得以安全返回成都。而劉備在得到劉璋的大量資助後,則向北進發,到達葭萌,廣施恩德,收買人心。

劉備的成功之道寧可錯過,絕不做錯!

在葭萌關,龐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挑選精兵,趁劉璋沒有防備,星夜兼程直取成都,一舉平定益州;中策是以荊州有緊急情況為由,聲稱要退回荊州,騙劉璋的部下楊懷、高沛前來,乘機吞併他們的部隊,然後向成都進軍;下策是退回白帝城,與荊州力量聯合在一起,再慢慢策劃進取益州的辦法。

對龐統的“上、中、下”三策,劉備最終採納了中策,而沒有采納上策,也體現了他“寧可放過、絕不做錯”的謹慎性格。

總之,劉備是一位性格謹慎且十分注重信義和人心的英雄人物,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或者這件事違背了信義和人心,他就會選擇“寧可錯過,絕不做錯”。而這樣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劉備獲取了人心,從而使他走向成功。

最後順便說一句,夷陵之戰,劉備大敗,正是因為他違背了自己“寧可錯過,絕不做錯”的做事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