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我心的漢字:我者,手握長戈,方信自我也

觸動我心的漢字:我者,手握長戈,方信自我也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要到哪裡去?

公元前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柏拉圖叩擊靈魂的三連問。

很多人被吸引,並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尋找答案,用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為後來人提供了不同的參考答案。

當然,更多的人困於生活之中,實際上是無暇顧及這種問題的。

至於弗洛伊德又發展出來的“本我”、“自我”、“超我”,則把更多的人繞暈了。

是的,簡簡單單的一個“我”,竟然要一分為三,聽你的,不暈才怪。

先不要聽他的,我們先聽自己祖先是怎麼說“我”的。

觸動我心的漢字:我者,手握長戈,方信自我也

據百度百科收集的資料介紹:

圖(A)是甲骨文裡的“我”字,是個象形字,像把有柄有鉤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鋒利的鋸齒。這是奴隸社會里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這種鋸斧叫作“錡”。

到了周代早期的金文(圖B)裡,還保留了這長柄鋸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個腳鉤,鋸齒也簡省到只餘三齒了。

到了晚周的金文(圖C),“我”字的構形便開始訛變了:斧柄的頂鉤變為丫叉形,斧柄的腳鉤變為斧輛中部的斜撇,而鋼齒也只餘兩齒,斧柄也更往右彎了。

發展到秦代小篆(圖D)時,訛變更大:斧身和鋸齒竟變成了圖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鉤竟變成了圖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鋸斧的原貌。

後來,這個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為圖E的漢隸,從先秦文字的線條化變為筆畫化,以點、橫、撇、捺、挑、鉤等基本筆畫代替了圓勻連轉的線條。至於圖F的楷書,則是從漢隸的形體發展過來的。

概括一下,“我”字

最早見於甲骨文

甲骨文字義指奴隸社會里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後由本義衍生出“手持大戉,吶喊示威”等意;到了戰國時代,“我”字本義所代表的兇器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於是“我”字以後便被普遍地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施身自謂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變

是的,演變到今天的“我”字是和兇器、武器聯絡不到一起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任何文字的使用、變化都是受生活所影響的,例如“菊花”這個詞,現在不就是被特別的人士用作他用了嗎?

換一個詞可能更好:生活所迫!

生活的需要迫使文字也跟著發生變化!

但是,“我”這個字應該沒有被改變,只不過因為“我”已經被生活瑣事擾得不安,太多的人早就無暇在字面上對“我”進行深究了。

除了別具匠心之人,比如徐鍇,許慎在《說文解字》認為“我”字是“

施身自謂也

”,而徐鍇對此注曰:“

從戈者,取戈自持也。

也就是說,徐鍇注意到“我”字右邊是“戈”,不單如此,他肯定也注意到“我”字左邊是“手”。

取戈自持

取戈自持

取戈自持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手,是天生的。

戈,是人造的。

沒有尖牙利爪的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處於自然界食物鏈的頂端,在沒有戈的日子裡,人類隨時都可能成為別的動物的獵物。

等到有了戈,人類才開始有了對抗猛獸的本錢,等待本錢發展成本事之後,猛獸也成為人類的獵物了。

沒有戈,只能稱為物,獵物、食物。

有戈,方能稱為人,獵人、強人。

因為有戈,從石、到銅、到鐵、到鋼,從此,人類才開的掛。

手裡持戈,方有自我!

我想,這是古人造“我”字的初衷。

這個初衷,人類至今沒有忘記。

核武器,不是最大的戈嗎?

今天是共和國成立73週年,從73年前開始自豪的自稱“我國”、“我國”,不就是手裡有戈才有自信嗎?

如是所見,如是所想,致敬漢字,壯哉文明!

2022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