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子罕第九·面對事情,“叩其兩端”就能找到好的辦法

讀論語:子罕第九·面對事情,“叩其兩端”就能找到好的辦法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子說:我全都知曉嗎?不是。有誠懇的人問我,即使一點都不知道,我也能從事情的正反、首尾去追問,探個究竟。】

這段話爭議頗大,首先是“有知”一詞,字面意思是說“有知識”,因此很多人將開頭直譯為:“我有知識嗎?沒有”,我不敢苟同,孔子好學博學,就算謙遜是美,也大可不必如此,所以我理解為:“我全都知曉嗎?不是”,畢竟知識的海洋浩瀚無垠,誰敢自詡全知全曉。“鄙夫”一詞也是各種爭論,有說是指鄉巴佬、莊稼漢,有說是指老實巴交的人,對此我也有異議,首先看到“鄙”字,我就想到了“鄙人”一詞,因此我認為“鄙夫”是形容一個人請教問題的狀態,在我看來,無論是居上位還是下位,態度誠懇才是請教之道。

“空空”和前文“悾悾而不信”的“悾悾”是一個意思,形容一個人不知道的狀態,那麼問題就來了,此處的“空空如也”到底是指問問題的人還是孔子本人呢?這又是一番爭論,而我覺得都可以。孔子不知曉也無可厚非,但能給出思考方法和方向,就像在學校裡,有些學霸提問,老師即使一時無法回答,但老師會給出自己的經驗、思路,學霸受到啟發後往往自己就能解答了;而問問題的人不知曉就更好理解了,畢竟正是“無知”才“求知”。

孔子的教學方法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所以孔子教人從來不會直給,而“叩其兩端”就是思考、探究事情的正反、首尾,好壞。在這裡很多人會聯絡到蘇格拉底,他就是從正反兩面去分析問題,找到矛盾所在,從而得出結論,而我想到了《高績效教練》一書中“GROW模型”。這個教練模型要求談話者不可主觀的替被談話者做決策,只是根據事情的目的、現狀去引導被談話者思考自己能做的選擇和路徑,從而下定決心如何去做。換言之,好的老師從來都不是教小鳥飛,而是像黑雁媽媽引導幼崽自己張開本就有的翅膀,學會本就有的飛翔技能。

面對事情,“三思而後行”是好事,但孔子也說過“再斯可矣”,就是思考兩次便可行動,尤其是優柔寡斷的人,而在我看來,思考兩次就得“叩其兩端”,把事情的好壞、正反都思考一下,就會少犯很多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