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分集深度解析第三回(連載)

《隱秘的角落》分集深度解析第三回(連載)

《隱秘的角落》分集深度解析第三回(連載)

《隱秘的角落》分集深度解析第三回(連載)

第三集 少年宮

第一幕:普普看著晶晶進入聲樂班教室,趁她中途離開教室時,撒謊將她帶到了五樓雜物間,並警告她以後不要再欺負人。奧數班試聽課結束,朝陽把匿名信夾在了一堆試卷中。朝陽找到了普普,晶晶發現原來兩個人聯合欺負她,說道:“你們倆等著吧!我去叫我爸,讓他打死你。”普普替朝陽鳴不平:“那也是他爸爸。”朝陽拉著普普準備離開,晶晶卻說:“剛欺負完我就想走?我要找老師抓住你們。老師,救命啊。有人打人啦……”普普問:“誰打你啦?”這時,晶晶咬傷了普普的手腕。朝陽有些著急,要求晶晶放開。晶晶不依不饒,“你以為在這兒就沒人看得見嗎?”邊說邊向窗戶邊爬去。朝陽勸她下來,她說“我就不,我就是要讓所有人看見你們欺負我。”朝陽解釋說,“我們也沒想怎麼樣啊。”晶晶反駁:“你不是想和我搶爸爸嗎?你做夢!他都跟我說了,只喜歡我,根本不喜歡你。”朝陽聽後再也無法剋制自己的情緒,“你胡說,你再說一次!”朱晶晶不甘示弱,“說就說!他討厭你,討厭你!就是討厭你,討厭你!”朝陽再次要求晶晶下來,晶晶仍一意孤行,“我就不!要你管!”此時,腳下一滑……普普讓朝陽冷靜,並勸朝陽迅速離開。陳冠聲目睹了晶晶墜樓。至此,第二集結尾的謎底被解開。

引申思考:你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普普得知王瑤和晶晶欺負朝陽後,希望透過“警告”方式讓晶晶有所收斂。雖然普普動機至善,結果卻與動機背離甚遠。

通往魔鬼的道路,可以是由善意鋪成的。

孩子是父母的影印件。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言行,甚至命運。在學校,同學之間發生衝突是比較常見的行為,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處理這類問題呢?

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

情緒ABC理論

,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直接引起。埃利斯認為,正是這些不合理的信念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引起情緒障礙。情緒ABC理論啟發我們,

比事物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待事物的方式

,它往往決定了我們人生的走向。

讓你的人生失控的是你自己。

身為父母,以積極、正面的態度認知問題,言傳身教,才能避免孩子極端的行為方式。

法國作家讓·德·拉封丹寫過一篇關於風的寓言:溫暖的南風和凜冽的北風打賭,都認為自己能讓人們脫掉身上的大衣。北風認為用風力可以吹開人們的外衣,但人們感受到刺骨的冷意後卻拉起領子、繫好衣釦來抵禦寒冷。而南風徐徐地向人們吹過時,人們感受到溫暖和愜意,漸漸地開始脫掉外衣。這就是著名的

“南風效應”。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溝通方式的較量

,當孩子被父母溫柔地對待,他的心會變得柔軟,他會感受到自我以外的世界,也會用溫暖的方式對待他人。即便是出於善意,也儘量以對方願意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

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效能會更好、更穩定。心理學將此定義為

“淬火效應”

。校園暴力常常以口角衝突為開端,結果卻一發不可收拾。遭遇衝突在所難免,如果父母平時注意引導孩子運用

“冷處理”

方式,遇事適度退讓,也許未必能有效化解矛盾,但至少可以防止事情向極端發展。普普的“警告”方式固然存在問題,但朱晶晶如果不是那麼強硬並不聽勸阻,至少不會不慎墜樓。

第二幕:朝陽、嚴良和普普匯合後,講明瞭實情。嚴良建議和警察說清楚,朝陽卻擔心爸爸不相信他,拒絕報警。普普一方面覺得自己連累了朝陽,另一方面又擔心朝陽爸爸知道後會不再愛他。朝陽回到家寫作業時,一滴鼻血滴在了作業本上。朝陽沖洗鼻子時,晶晶的話在他耳邊反覆迴響。朝陽對媽媽隱瞞了一切。

引申思考:比消極結果更可怕的是思維反芻。

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的行為被稱為反芻。個人過分沉溺於消極思想中,反過來進一步強化自己的負面情緒被稱為思維反芻。進行反芻的人會在自己的頭腦中反覆地想某一件事情,不斷地思考問題的由來、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方法的利弊。當這種情況越發失控,思考者就會像陷入泥潭一樣,不可自拔。

思維反芻會加重或延長負性情緒或抑鬱症狀,特別是當人將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負面感受上並使自己孤立起來,不斷沉溺於對所煩惱的問題的思索時,甚至會導致自殺。

朝陽一邊感受著父親流於表面的愛,一邊按照媽媽的要求規行矩步,竭力為自己營造幸福。然而,朱晶晶的話卻將他最後的幻想無情地撕裂。正是這種對父愛感知的坍塌,促使他隱瞞了真相。

每個人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我們拿著心愛的畫筆,一點點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然而成長過程中,總有一些我們不喜歡甚至厭惡的顏色意外地闖入我們的生活。鼻血滴落在作業本上的瞬間,是朱晶晶墜樓的慘烈瞬間,更是朝陽的人生不再純淨的瞬間。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梅格·傑伊 在《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一書中,提出了兒童抵禦傷害的諸多方式,如戰鬥、逃跑、保持警覺、自我控制、取悅他人、分享秘密和復仇等。朝陽可以對任何人隱瞞真相,卻永遠無法直視自己的內心。不能說出口的傷痛,與世界隔離的思維反芻,會讓他的人生通往地獄還是天堂?

第三幕:葉軍到朝陽家裡瞭解情況,朝陽回答問題時處處請媽媽佐證。“你沒有看到朱晶晶墜樓嗎?”——-“我下課的時候看到院子裡圍了一堆人,我也不知道怎麼了,我就回家了。我媽知道我不喜歡看熱鬧。後來我才知道掉下去的人是朱晶晶。”

引申思考:不討喜的內向型人,你的未來在哪裡?

“影響力教父”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先發影響力》中提到了注意力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吸引注意力的方法。無論從事營銷、公關工作,還是諮詢、廣告服務,只要掌握了特定方法,就可以讓自己在開口之前掌控全域性。葉軍的提問方式引人深思,不是“你看到朱晶晶墜樓了嗎?”,而是“你沒有看到朱晶晶墜樓嗎?”。面對如此詢問,人的警覺性會加強,同時也會因為感受到了威脅而露出破綻。而朝陽的回答,卻盡顯鎮定和縝密,完美地近乎無懈可擊。故事發展至此,無論是酷愛數學、痴迷笛卡爾,還是喜歡獨處、不太合群,甚至是目擊殺人、墜樓等事件後對父母隱瞞一切,都無一例外地印證了朝陽的內向性格。

社會主流觀點認為內向性格的人常常不善表達、不善合作,而外向性格的人更容易相處,擁有更好的人際關係,也更容易獲得成功。美國著名職場人力資源開發專家、被譽為“內向型人格之王”的珍妮弗·康維勒在《內向者溝通聖經》一書中提出,內向型的人得到的評價往往偏低,容易成為職場隱形人、不被關注,在職場競爭中容易佔劣勢地位。同時提出4P法則(精心準備、展示自己、積極推動、重複練習)幫助內向者建立優勢。而美國當前最重要的內向個性研究權威專家之一馬蒂·蘭妮在《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中,顛覆大多數人對內向性格的認知,提出了

內向性格的優勢,如擁有豐富的內心生活、擅長創造性思維、態度謙虛、樂於自處、值得交往等

。此外,對父母如何引導內向性格的孩子成長給出了諸多寶貴的建議。

作為父母,無法選擇孩子的性格,更不該輕易定義孩子的性格好壞,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壓力。

尊重孩子,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幫助孩子發揮性格優勢,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人生。

尾聲:嚴良和普普給朝陽留了字條:我們不會再讓你失去爸爸的。新秘密加深了三個人的友誼。嚴良和普普打算去看欣欣,三人第二次道別。此時,張東昇出現,“朱朝陽,咱們又見面了”…… 普普的善意警告、晶晶的意外墜樓、匿名信的巧妙送達,發生在少年宮的種種至此終於結束。接下來,

歡迎來到更加殘酷的世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