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古人的悲慨之美。什麼是悲慨?就是那種壯懷激烈、悲壯沉鬱的蕩氣迴腸。這麼說,你可能一時理解不了。

那我先問你個問題,看電影,你喜歡喜劇結尾還是悲劇結尾?大多數人喜歡的都是喜劇。不過,我覺得悲劇是一種更高階的美。而悲慨,就是中國人所欣賞的面對悲劇的態度。不是被悲傷打垮,而是勇敢面對、奮力抗爭。它也包括我們對於悲劇,不是一味地逃避和拒絕,而是從中體會它給生命帶來的豐富。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首先我們來看一箇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你可能聽過一個成語,叫作夸父逐日,也叫夸父追日。是的,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一個神話故事。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 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段說的是,夸父跟太陽賽跑,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他很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和渭河去喝。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又到北方的大澤湖喝。還沒等他趕到大澤湖,就渴死在了半路上。他拋下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這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神話之一,出自《山海經》。《山海經》這本書,你可能在語文課本中聽過,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神話故事集。夸父逐日就是其中的一個故事。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夸父是個巨人,這個故事裡沒說他多高,腿多長,但是你看,他一口氣喝乾了黃河和渭河裡的水,而且還沒喝夠,你就知道他是個多偉岸的巨人了。

這段文字裡,我要提醒你注意一個字:“走”。你可不能按照現在的意思去理解它,在先秦時代,走跟我們今天的跑是一個意思。夸父可不是慢慢悠悠溜達過去的,想象一下那個畫面: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大步奔跑,他想要追上太陽。渴了,他三兩步 就跑到黃河跟渭河邊上,一口氣喝乾了河水。

夸父“飲於河、渭”,“河”是跟“渭”並列的一條河的名字,“河”在古代專指黃河。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神話對於人類文明來說非常有意義。在科學觀念還沒有萌芽的時代,人類主要是靠想象來解釋世界的。比如,在中國人的創世神話裡,有個盤古開天的故事,太陽、月亮、山川河流,地下的礦藏,天上的雨露,都是盤古的身體變來的。再往下,神話還會不斷豐富和複雜化,出現越來越多的神話人物和故事,用來解釋一年四季、颳風下雨、打雷閃電。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在文明的萌芽階段,人類的生存環境其實是很嚴酷的一一風吹日曬,虎豹豺狼。人最熟悉的是自然,最需要應對的也是自然的考驗,所以,描述、解釋各種自然現象的起因、場景,就成了遠古神話很重要的內容。世界上不同的文明關於自然的不同解釋, 構成了各自的神話體系。

如果對比一下,希臘神話裡的神跟中國上古的神話裡的神,還真是蠻不一樣的。說白了,希臘神話裡大部分的神,沒有那麼高大上,他們更像是人,會小氣,會嫉妒,會偷人家東西,會搶人家閨女,吃吃喝喝、談情說愛。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義大利畫家安德烈亞曼泰尼亞的畫作《巴那斯山》

但中國的上古神話,全然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悲劇氣質。比如夸父,這麼簡單的一個故事裡,這個巨人勇敢地追逐太陽,完全是一種挑戰極限的狀態。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人當然顯得渺小,但並不脆弱。而且夸父即便渴死了,他的手杖也會“化為鄧林“,變成一片樹林。

清代有學者考證,說鄧林是桃樹林,可也有人不同意。但無論如何,手杖變成樹林是肯定的,而從文學欣賞的意義上,我當然更願意相信這就是一片桃林。你想象一下,春天的時候挑花燦爛,花開過後,結出甜美多汁的桃子,那多美啊!夸父是渴死的, 他的手杖變成可以滋養別人的桃林,這可真讓人感動!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為什麼我說中國上古神話是慷慨悲歌?夸父渴死,當然是悲劇,可它不是那種哭哭啼啼的悲劇,你想想,這個巨人在大地上咚咚地奔跑,一口氣就能喝乾黃河水,想起來就覺得特別帶勁,是一種生命的偉大,特別讓人震撼。而且,在生命的最後,他的手杖也要變成桃林,這個結局的美好和浪漫,沖淡了夸父渴死的悲傷。

同樣在《山海經》裡,還有另外一個故事:精衛填海。故事的主角是個小姑娘,在東海里遊玩,淹死了。這個小女娃可不服氣, 她就變成了一隻鳥,白色的頭,白嘴紅爪,這麼一隻小小的鳥,為了報復淹死她的東海,每天叼來西山的樹枝、石塊,發誓要把東海填上。這隻鳥發出“精衛、 精衛”的悲鳴,好像在呼喚著自己。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精衛填海故事裡的小姑娘,跟巨人夸父一樣,運氣都不怎麼好,在對大自然的挑戰中是失敗者,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他們全都不服輸,用自己的方式抗爭。好的悲劇,給人帶來的心理震盪就是這樣的,它不是讓你一直悲傷、難過,而是激發你的勇氣。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古希臘文明中,悲劇美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如果做個對比,我覺得古希臘的悲劇,比如盜火給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殺父娶母的俄狄浦斯,他們跟夸父一樣,都有神力和堅強的意志,但古希臘神話的結尾往往很悲慘,他們終究打不過命運,慘遭失敗。古希臘悲劇的目的,是為了引起人的憐憫和恐懼。

傳說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盜走火種送給人類,給人類帶來了光明,而他因此而受到宙斯的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後被赫拉克勒斯救出。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有了這個對比,你就明白為什麼我說中國更推崇的是悲慨,多了一個慷慨的慨,悲劇就被渲染了一抹亮色。

夸父逐日和精衛填海,這兩個古代神話傳說,今天在漢語裡已經凝練成兩個成語了。別看它們各自只有四個字,但是人物、動作、物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說漢語乾淨又凝練,也可以從成語裡體會出來。

古文賞析:古人的悲慨之美

個人總結:

1、中國上古神話,反映了人跟自然的對抗,這也是中國悲劇的起源。這種悲劇意識,是一種慷慨悲歌,氣魄很大。夸父是個勇敢的巨人,為了追逐太陽,渴死在半路上,他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

2、“走”這個字在古代,含義相當於今天跑的意思,成語飛沙走石、奔走相告裡的走字,也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