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古人日常說話其實和我們日常交流差不了多少,我們學的文言文,只不過是古代的書面語。畢竟是文人嘛,得弄點門檻跟普通老百姓區別開,也是要說人話的。這就跟我們現在很多行業一樣,張口閉口就是一大堆專業名詞,就非常討厭。

過去的普通老百姓到底是怎麼說話的呢?漢代時間太久不知道,但唐朝以後很多書籍裡是可以找到相關的印證,唐代白話詩僧王梵志的詩:

《城外土饅頭》

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

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無題》

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驢子。

回顧擔柴漢,心下較些子。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是唐朝的?對!是的,是不是很清新?宋朝由於有很多小

說話本存世,就容易找到許多人說話的記錄,像《錯斬崔寧》裡面的對白: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我在京中 早晚無人照料 已討了一個小老婆 專候夫人到京 同享榮華”

“家間老員外生日 特令老漢接取 官人娘子 去走一遭”

以上是宋朝普通人說話,其實朱熹這樣的大儒在《朱子語類》裡也有白話:

“所以格物 便是要閒時理會 不要臨時理會”

“道理需要就拿大處看 需要前面開闊 不要就這壁角里去”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以上朱夫子的話不用翻譯也可以看懂,到了元明基本和我們現在說話沒啥區別了。最具代表性的乃是元末明初,李氏朝鮮用來學習中文的教材《老乞大》:

“大哥你從哪裡來 我從高麗王京來 如今哪裡去 我往北京去

你幾時離了王京 我這月初一日離了王京”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後面明朝的三國、水滸和西遊,這些都能看懂的,所以古代人說話也就這麼回事。

許多我們以為是現代的網路詞彙,其實古代就有了。清代《鏡花緣》書中,出現過“噴飯”這詞;“萌”,漢末三國呂布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郝萌

“悲催”,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裡面有句

“阿母大悲催”;“別墅”,唐代的一個墓誌銘

裡有句

“我家有別墅在鄭州”,這些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雖然古人日常說話和我們差不多,但我們穿越過去還真不一定能聽得懂。穿越到元明清可能好點,更遠了就不行了。原因是古人不講普通話,就算我們和古人一個村的,發音也變化了,聽著像是外語,當然他們聽我們說話也是一樣。那用文字交流總可以了吧?還是不行,我們現在的文字是經過漫長時間的吸收、融合演化而來的,音、義、形跟古代有著巨大的區別。所以穿越劇看看就行了,若是在亂世,恐怕會被當奸細處死。

上古漢語-西周東周時期 《關雎》

上古漢語-西周東周時期 《關雎》

00:56

未知來源

以上是西周東周時期的上古漢語,我聽了多遍感覺出一股俄羅斯的味兒,你們聽出什麼味兒呢?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古人日常說話文縐縐的嗎?能穿越交流嗎?我佛慈悲,我勸你放棄!

2020年《國家寶藏》的節目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分享了他為將近

8000尊兵馬俑拍照的故事。當他說起自己發現兵馬俑臉上2200年前的工匠指紋,他激動到哽咽。我當時看到這,沉默了很久,無法用語言表達了。這可是穿越千年的交流呢,喜歡歷史的人,自己去感受吧!我們更多的人雖然沒有條件去接觸這些歷史文物,但古人在他們的文字中,為我們留下了屬於那時的所做所學、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這難道不是一種交流嗎?若想與古人交流,或許學習歷史是我們普通人最好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