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做內容,不是好投資人

不會做內容,不是好投資人

作者丨海腰

編輯丨信陵

圖源丨圖蟲創意

在矽谷的社交場合,投資人之間交換各自的Newsletter或播客地址,早已成為潮流。

自從a16z橫空出世,徹底改變了VC營銷的遊戲規則之後,矽谷的投資人,很快理解了輸出內容對於自己工作的意義。

AngelList創始人Naval Ravikant在自己的暢銷書《納瓦爾寶典》中寫道,媒體是槓桿,是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

與一個沒有利用槓桿的人相比,利用了槓桿的人,產出會增加成千上萬倍。現代人的二分法是“利用了槓桿的人”和“沒有利用槓桿的人”。

在矽谷,沒有人想成為一個“沒有利用槓桿的投資人”。

投資機構媒體化,投資人自媒體化。詳見

《最好的媒體關係,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不管是Bessemer,a16z這樣的頭部VC,還是沒聽說過名字的小機構和個人天使,無人不做內容,人人爭當創作者。

講故事的能力,不是正在,而是已經成為了投資人的核心能力。

不會做內容,不是好投資人

做內容真香

傳統上,VC是一個低調,甚至沉默的行業。

但前提是,資本稀缺,VC之間的競爭不激烈。

在今天這個競爭白熱化,投資人比創業者還多的時代,靠輸出內容建立的影響力,實在是太香了。

無論是找專案,還是投進去,亦或投後,有影響力的投資人都能拿到更好的結果。

Litquidity創始人Lit強調了透過受眾來建立共識,尋找投資專案的力量:投資人可以獲得關注者,建立營銷渠道,並將他們的想法傳達給一個特定的群體,使投資人能夠在更個人的層面上看到差異化的專案。

Not Boring Capital的Packy McCormick稱,對Newsletter的最大驚喜之一是,更能幫助我投進去。

ScienceIO 的創始人Will Manidis表示,一篇Not Boring的文章,帶來了一半的使用者,90%的面試者是透過Not Boring的文章知道這家公司的。

RobinHood的創始人回憶,星期六早上醒來,看到我們的網站上有大約600個客戶。我當時就想,發生了什麼?我注意到大部分流量都來自Hacker News(YC旗下的資訊平臺)。

Hacker News的巨大影響力甚至招來了創業者的批評。Bolt(Stripe的競爭對手)創始人Ryan Breslow強烈抨擊了YC,起因是Breslow認為,Hacker News為了支援YC投資的Stripe,而刪除了Bolt的帖子。

被稱為最強個體投資人(Solo Capitalist)的Elad Gil稱,在說服公司接受自己的投資時,會特別強調自己在營銷方面的貢獻。“我會說,我們做一期播客,或者在推特上介紹你,你會看到我的價值。”

一個人管理6。2億美元(哈佛捐贈基金也是LP)的Elad Gil,從07年開始即系統性的做內容輸出。寫了數千篇部落格和在矽谷有巨大影響力的《高增長手冊》,在Twitter上有超過10萬粉絲。

不會做內容,不是好投資人

不會做內容,不是好投資人

從內容到投資

由於做出好內容能切實的幫助投資,最近幾年,眾多頭部播客或Newsletter的創始人,相繼完成募資或轉型投資人,趟出了一條靠影響力募資的新路。

Generalist的創始人Mario Gabriele在7月宣佈,其新基金Generalist Capital已完成募資,LP包括a16z合夥人Marc Andreessen和Chris Dixon,Pradium合夥人Fred Ehrsam和Matt Huang(Fred Ehrsam在個人部落格中的一篇文章,吸引了Matt Huang的注意,兩人由此相識並日後共同創立了Paradiam),USV合夥人Nick Grossman,KPCB合夥人Annie Case,Nubank創始人David Vélez,Gojek創始人Kevin Aluwi等。

Not Boring創始人Packy McCormick,其基金Not Boring Capital投資了Braintrust、Party Round 和 Ramp等公司。從開始寫作到完成基金募集,Packy McCormick只用了兩年。

曾任a16z合夥人,最先提出了創作者經濟(creator economy) 和熱愛經濟 (passion economy)的Li jin,創辦了Atelier Ventures(目前已與Variant Fund合併),投資了Substack,Stir,Geneva,Streamloots,Descript,Dumpling等公司,其LP包括了a16z合夥人Andrew Chen(其個人部落格被譽為矽谷最好的創業參考,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也是忠實讀者)和Alex Rampell,Quora創始人Adam D’Angelo,Craft Ventures合夥人David Sacks,Patreon創始人Jack Conte和Sam Yam。

被稱作VC Meme大王的Turner Novak,成立了Banana Capital,其LP包括a16z合夥人Andrew Chen和Sriram Krishnan,以及紅杉美國。

啟動資金只有50美元,在VC行業一個人也不認識的Harry Stebbings,2015年開始做播客The Twenty Minute VC,2年後在Atomico找到了一份投資人的工作,在2018年和2020年分別成立了Stride。VC和20VC。

以Internet History Podcast聞名的Brian McCullough,成立了Ride Home Fund。

以This Week in Fintech聞名的Nik Milanovi,成立了The Fintech Fund。

Litquidity的主理人Lit,現在是貝恩資本的Scout,並和眾多一線基金合投專案。關於何為Scout,詳見

《獸探是VC的眼睛和耳朵》

Acquired兩位主理人David Rosenthal和Ben Gilbert,現在分別是天使投資人和PSL Ventures的合夥人。

Lenny‘s Newsletter創始人Lenny Rachitsky也在做天使,投資了Figma,Clubhouse,Substack等公司。

播客Below The Line主理人James Beshara同樣是一名天使投資人,此前還成立了眾籌投資(Crowd funding)公司Tilt。

最後,別忘了AngelList的源起,是一個叫Venture Hacks的部落格。

不善言辭的中國投資人正在改變

對比一下,美國的投資人普遍能說會道,自我表達欲旺盛。在任何媒介都能口吐蓮花,金句頻出;中國的投資人則普遍不善言辭,在公開場合出言謹慎。

美國的投資人普遍有定期寫作的習慣,一年寫幾十篇文章的大有人在。功成名就的投資大佬,不少是暢銷書作家,如Naval Ravikant,寫了《駭客與畫家》的Paul Graham,《創業維艱》的作者Ben Horowitz;中國的投資人很少有寫作的習慣,對外發聲高度依賴公關部門,哪怕是很簡單的發言稿。

差距更大的,是對待輸出內容的態度。“不就是寫幾篇文章嗎,找幾個外包還搞不定?”“什麼?每5000字1500塊還嫌少?”“我沒有XX有名,只是因為我低調”等屢見不鮮。

可喜的是,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除了早已火出圈的“初代網紅”經緯創投,開播客之先河的GGV,新一代更年輕的投資人,正在試圖用內容輸出,打造自己的差異化。

孫騰和陳默默兩位年輕投資人,嘗試了非機構化視角的《泡騰VC》;消費投資人黃海,不僅做了播客節目《瘋投圈》,最近還在嘗試影片;經緯的SaaS投資人Monica,用矽谷式的敘事風格,做出了公眾號《M小姐研習錄》和播客節目《OnBoard!》。

青山資本的公眾號雖然更新頻率不高,但在視角和審美上獨具特色,其合夥人張野甚至錄MV,打DJ;元氣資本不轉載,不發被投企業的融資稿,而是極其罕見的發了近200篇原創,在唐山燒烤店打人事件發生後,別具匠心的解讀了打人者身穿的BOY London的發展歷史;常壘資本的寫作風格真實且犀利,一家規模並不大的小型VC,卻頻繁做出內容爆款。

中國VC的聲量,正在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