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堯帝治世 ·

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帝堯,就是放勳。他的仁愛如天之涵養,他的智慧如神之微妙。人們依賴他猶如葵花向太陽一般,百姓期待帝堯如同久旱翹望祥雲一般。他富有而不驕奢,高貴而不惰慢。他常常黃冠黑衣,紅車白馬,宣明高尚的德行,使九族相親相愛。九族既已團結和睦,就能明確地劃分百官的職責。百官政績昭明卓著,萬邦諸侯融合和諧。

黃收純衣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收”,古代冠冕。

“純”,當作“”,“緇”的古文,訛作“純”。緇衣:黑色的禮服。

能明馴德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尚書·堯典》本作“克明峻德”,古文“峻”本作“俊”。“馴”與“峻”、“俊”音近通假,義為高大。

便章百姓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便章”,《尚書·堯典》古文字作“平章”,“平”為“採”之訛。《說文》:“採,辨別也。”“採”實為“審”字古文,“審”有辨義,故《尚書·堯典》今文字作“辨章”,“辨”與“便”古音相通。此處“便”實“辨”之假借字。

“章”,彰明,昭明。

“百姓”,指百官。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他任命羲氏、和氏,恭敬地順應天上的旨意,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來制定曆法,謹慎地向黎民百姓頒佈農時,以便據以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另外任命羲仲,居住在東方鬱夷,那個地方叫暘谷。恭敬地引導日出,管理監督春耕事務的日程。春分日,晝夜長短相等,黃昏時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的節氣。這時春事既已開始,百姓中老壯就要破土耕種,鳥獸開始乳化交尾繁殖。繼而任命羲叔,居住在交阯管理督導夏季耕耘之事,恭敬地祭典夏至時節。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大火(心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的節氣。這時候耘田去草,鳥獸毛羽稀少。繼而任命和仲,居住在西方太陽下落之處,那個地方名叫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山,管理監督秋收事務。秋分日,晝夜長短相等,玄武七宿中的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秋的節氣。這時候百姓喜悅和樂,鳥獸的羽毛更生。繼而再任命和叔,居住在北方,名叫幽都,管理督導冬藏物蓄。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冬的氣節,這時候百姓進入室內居處,鳥獸都生出細毛來保暖。一年三百六十六日,置設閏月來校正各年的四季。堯以此治理百官,各種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羲、和”,隋、唐以前註疏家釋為羲氏、和氏兩家,為重、黎之後。其實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話中的宗神,與羲和不相干。原始的羲和在《山海經》神話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陽的女神。到《楚辭》中演化為太陽的駕車者,到《呂氏春秋·勿躬》等篇中,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儀演化為黃帝手下司日、司月的兩位男性官員。到《堯典》中羲、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為今文家說)或六人(羲氏、和氏及兩仲、叔,此為古文家說)。到《史記·夏本紀》所錄《胤徵序》中又變為夏仲康手下天文曆法官員一人。總之,有關“羲、和”的傳說皆與日月曆法相關,這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的必然反映。農業生產離開對四時變化規律的認識是無法進行的,而掌握四時變化的規律,又須透過對日月執行的嚴密觀測來推算。這一精微細緻的工作沒有專人負責是做不成的。伴隨原始農業的興起,原始的天文學必然產生,而專門司理此職的天文官也隨之而置。這就是有關羲、和傳說的歷史背景。在相當長的時期裡,羲和一詞成了天文曆法官員的代稱。王莽復古,又以此名官。

其民析,鳥獸字微。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堯典》原作“厥民析,鳥獸孳尾”。“其”、“厥”同義。“字微”與“孳尾”同音通假。按:殷墟甲骨卜辭中記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風名,《山海經》所記基本與之相合,並《國語》、《夏小正》所載,予以闡釋,而後此古代神話中四方神名和風名的原意大明。《堯典》作者蒐集古代資料,將神話改做歷史記載,又不懂其原意,遂致弄成大錯。東方神名和東方風名,在甲骨卜辭中原語為:“東方曰析,鳳曰劦。”“鳳”通“風”。“劦”通“協”,與《國語》作“協風”、《山海經·北山經》作“泥風”相合。《堯典》作者得此不懂其原意的資料,遂將東方神名“析”寫成“厥民析”,將風名原語“鳳曰劦”之“鳳”錯解為鳥獸,而“協”有調和義,錯解為調和陰陽,遂謂鳥獸交尾繁殖,成了不知所云的妄語。後來各註疏家皆望文生義。但為保持《史記》所錄《堯典》原貌,仍按其錯誤原文與錯誤註釋今譯。依次,本句“析”謂破土耕種,“鳥獸字微”謂春天鳥獸交尾繁殖。此二事皆人類和動物在春天到來時的主要活動。鳥獸的動向與畜牧田獵相關,故加特別記述。

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信”,通“伸”。

“飭”,治理。

“眾功”,指當時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業是古代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業取得了好收成,古代社會的諸多方面即可繁榮昌盛。根據四仲中星來定季令,是正式曆法產生以前的所謂“觀象授時”時代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我們先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特殊的發明。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堯說:“哪個人可以順應天時接替帝位?”放齊說:“您胤嗣之子丹朱通達明理。”堯說:“哼!丹朱心既愚頑又喜歡爭訟,他不可用。”堯又說:“哪一個是可用的人?”讙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百姓,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善於言辭,但他心術不正,貌似恭敬卻對上天傲慢,不可以用。”堯又問:“唉,四方諸侯,浩蕩的洪水濁浪接天,包圍了山崗淹上了丘陵,下方的百姓都非常憂愁,有哪一個能派去治理洪水的?”都說鯀可以。堯說:“鯀的性格狠戾,違背族命,毀敗族類,不可以。”諸侯們說:“不是這樣吧?試一試,不可以用就算了。”堯於是聽從諸侯們的意見任用鯀。經過九年,治水沒有成功。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傳說時代頗為強悍的一個部族。《國語·魯語》說它(共工氏)曾霸九州。《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原道訓》說它又曾與高辛相爭。《荀子·議兵》和《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西經》等又說它曾與禹相攻伐。鑑於有關共工部族的傳說幾乎全都同水患有關,推測此煊赫多時的部族大約居處在今豫東古黃河轉折地區。從其與顓頊族(生活在今河南濮陽一帶)、禹夏族(生活在今豫西、晉南一帶)爭鬥來看,大體可信。極可能在黃淮之間。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傳說為禹父,又稱崇伯,傳說因治水失敗被舜殺於羽山。崇即今河南嵩山,夏部族生活在嵩山周圍地區,因而鯀稱崇伯。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堯說:“唉!四方諸侯,我在帝位七十年,你們中有誰能夠順應天命,來接替我的帝位?”諸侯們應答說:“我們這些人德不配位,愧不能勝任帝位。”堯說:“你們都來推舉貴族親戚中的和被疏遠而隱藏起來的人才。”大家都對堯說:“在民間有個還沒有妻子的人,名叫虞舜。”堯說:“對,我也聽說了,他怎麼樣?”諸侯們說:“他是一個盲人的兒子。他父親不效法德義,母親奸詐不講忠信,弟弟傲慢無禮恣意欺人,舜都能用孝順的方式與他們和睦相處,用恭敬的態度、淳厚的感情對待父母兄弟,使之感化,使他們不墮入奸惡之道。”堯說:“我就來試試他吧。”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透過這兩個女兒來觀察他的德行 。舜告誡堯的兩個女兒降下尊貴之心,遷居到媯水的河邊,讓她們在虞家遵守婦人之道。堯認為舜做得很好,就讓舜慎重地完善各種倫理教化,五常之教就能順利地實行。堯就又讓舜廣泛參與百官事務,百官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堯讓舜在明堂四門接待來朝的賓客,四門的接待表現肅穆,諸侯和遠方賓客都非常恭敬。堯派舜進入山林川澤,即使遇到暴風雷雨的時候,舜也從不迷路誤事。堯認為舜有聖智,召見舜說:“你考慮問題周到,並且說過的話都有實績可以考察,已經三年了。現在請你登上帝位。”舜認為自己的德望還不能勝任,因而加以推讓。轉年正月上旬的吉日,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就是堯的太祖。

有矜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堯典》作“有鰥”,“矜”、“鰥”義同。

虞舜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舜在《天問》神話中是商族的始祖神,與商代甲骨卜辭中高祖夔相當。古今學者多考定“俊”即“舜”。不過俊始終在神話中,舜則活躍在歷史文獻中。《國語·魯語》中舜仍為商族始祖神,與神話合。《孟子·離婁下》中說:“舜生於諸馮(傳說在今山東菏澤),遷於負夏(又作負瑕,今山東曲阜西),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本篇《正義》引周處《風土記》雲“舜,東夷之人,生姚丘(又稱姚墟)”,《括地誌》說:“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古舜為東方鳥夷族商人始祖神應是可信的。在儒、墨兩家學說中,堯、舜、禹成了道德勳業最盛的相繼禪讓的三個聖王。文獻中對於舜尤有很多奇麗的傳說,尤其突出他的孝行。《楚辭·天問》、《左傳》還說他姓姚,《楚辭·離騷》、《惜誦》且以重華為其名。而《國語·魯語》中又說他也是有虞氏的宗神。《尚書·堯典》遂稱他為“虞舜”。大抵舜是東方鳥夷集團中商族的遠祖,而鳥夷中的有虞部族亦特奉他為宗神,歷史化的結果,遂為有虞部族的首領,即是有虞氏一位傑出的首領以宗神的化身出現。有虞氏之地在今河南東部鄰接山東的虞城附近,與《墨子》、《孟子》、《韓非子》等稱他的活動地區歷山、雷澤、壽丘、負夏等今山東西境諸地相近,與堯族相鄰。兩族結成部落聯盟。堯、舜兩族人相繼任聯盟的軍事首長。在故事流傳中,經過儒、墨的加工,堯、舜遂成了禪讓的聖王。

受終於文祖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此指繼位受權。“文祖”,先祖,周人習語。此指文祖之廟。古人凡遇國之大事(如繼位、出征等)必於祖廟內舉行儀式,以求祖宗神靈准許和保佑。堯禪位於舜亦需求得先祖的認可和保佑。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這時帝堯年事已高,命令舜代行天子的職權,來觀察是否順應天命。於是舜根據北斗七星的執行規律,來整頓七項政事。接著祭告天神,禮敬天地四方,望祭名山大川,遍祭各路諸神。舜收集五種圭璧,選擇吉利的日子,接受四方諸侯各個君長的朝見,並向他們頒發應該執掌的瑞信。每年二月,舜到東方去視察,到達泰山,在那裡進行了燒柴祭天,依次遙祭各地的名山大川。他借這個時機會見東方各國的君長,調整四時月日的歷法,統一音律和度量衡,頒行五等爵位的朝聘禮儀、五種瑞玉的形制、三種彩色絲帛、二種活牲、一種死禽作為禮物。而諸侯所用的五種瑞信,在朝見禮畢後就全部歸還給諸侯。五月,舜到南方去巡迴視察;八月,他又到西方去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去巡視:所做的事情都遵照和開始去東方視察的時候完全一樣。巡視回來以後,先到祖廟和父廟去祭祀,用一頭公牛做祭品。以後他每隔五年進行一輪巡迴視察,各地君長每隔四年前來京師朝見一次。舜向天下各地陳述治國的方法,並要明確考察各地諸侯的業績,根據功勞賞賜車輛服飾來進行表彰。舜開始將全國劃分成十二個州,疏浚各地的江河。把常用的刑律刻在器物上,用流放的方法寬減五刑,官府處罰觸犯法律的人運用鞭刑,在學校有犯法的生徒就用木棍撲打,以罰金為贖罪的刑罰。因為災害造成過失的可以赦免,有所憑恃終不悔改的就嚴施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執行刑罰時,可要十分慎重啊!

璇璣玉衡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璇璣”,《堯典》今文字作“旋機”。北斗七星自斗魁順數,其第二星名天璇,第三星名天璣,故斗魁亦稱“璇璣”。第五星在斗柄,名玉衡。“璇璣玉衡”,即北斗。一說璇璣指北極,玉衡指北斗,恐不確。古文家誤釋此為渾天儀,是全錯的。渾天儀至漢代洛下閎等始創制,自非《堯典》時所有。

揖五瑞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揖”,斂。

“五瑞”,五種玉製禮器,諸侯執以為信符。《周禮·春官·典瑞》稱:“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圭、璧即此所謂“瑞”。

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即祭祀、喪葬、軍旅、賓客、婚冠(男子成年)等禮儀。

“五玉”,珪(用作信質)、璧(用作聘問)、琮(用作興土功)、璜(用作徵召)、璋(用作發兵)五種玉製禮器。

“三帛”,三種不同色質的絲織品,不同的色質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

“二生”,漢代鄭玄謂指羔(小羊)與雁,卿執羔,大夫執雁,羔取其不失群類,雁取其候時而行。

“一死”,漢代馬融謂指雉,士所執,取其死不失節。

“摯”通“贄”,初見面時相贈之禮。以上是司馬遷用後世國家的禮制附會為堯、舜時事。然而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時期考古確有不少玉製禮器出土,說明這個時期反映等級、貧富的禮制已普遍出現,只是不如後來殷、周那樣繁縟罷了。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辠而天下鹹服。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讙兜引薦共工,堯說:“不可以。”而讙兜仍然試著讓他去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作惡。四方諸侯推舉鯀治理洪水,堯認為鯀不能勝任,四方諸侯勉強請求堯試用,試用的結果就是沒有功效,所以百官認為不適宜。三苗氏族在江淮、荊州地方多次作亂。根據這些情況,舜回到京師向帝堯進言,請求流放共工到幽陵去,來改變北狄的習俗;流放讙兜到崇山去,來改變南蠻的習俗;遷徙三苗到三危去,來改變西戎的習俗;流放鯀到羽山去,來改變東夷的習俗:結果是四個人受到了處罰,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三苗”,古部族名,當時分佈在今洞庭湖、鄱陽湖一帶。

“淮”,一說讀為“匯”,指鄱陽湖,古稱彭蠡。

“荊州”,指今湖北荊山以南,南至湖南衡山之陽,以華夏族發展所及之境為界。

四辠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辠”,古“罪”字。《說文》說秦以“辠”字像“皇”字,改書為“罪”。“四辠”,傳說讙兜為渾沌、共工為窮奇、鯀為檮杌、三苗為饕餮,四者皆古人心目中之極兇惡之野獸。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史家之絕唱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無韻之離騷 -

堯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經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他命令舜代行天子的政事,把舜推薦給上天來進行考驗。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去世了。百姓非常悲哀,好像自己的父母喪亡一樣。三年之內,全國各地都沒有人奏樂,以此表示對堯的思念。堯知道兒子丹朱是不賢能的,於是就把帝位傳授給舜。把帝位傳授給舜,那麼天下的人們可以得到好處而丹朱會受到損害;傳授給丹朱,那麼天下的人們會受到損害而丹朱就得到了好處。堯說:“終歸不能損害天下的人們來使一人得利。”最後還是把管理天下的大權授給了舜。

堯逝世,三年的喪期結束,舜將帝位讓給丹朱,自己到南河的南邊去。諸侯朝覲時不到丹朱得住地反而來到舜的去處,有爭執訴訟的人們不去告給丹朱反而去上告給舜,人們不歌頌丹朱反而來歌頌舜。舜說:“這是上天的意思啊!”然後才回到京都登上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帝舜。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外禪”與“內禪”

禪讓制是指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在三皇時代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禪讓”可分“內禪”與“外禪”,五帝時代是所謂“公天下”時代,“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從黃帝開始,王位基本上不傳於嫡系長子。黃帝姓姬,禪位於嬴姓少昊;少昊禪位於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傳位於黃帝的曾孫帝嚳;帝嚳禪位於異母弟姓伊祁的堯;帝堯禪位於姓姚的舜;帝舜禪位於姓姒的禹。

“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內禪”在我國曆史上也曾多次發生,比較著名的有唐高祖李淵禪讓給兒子唐太宗李世民;唐睿宗李旦禪讓給母親武瞾;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禪讓給兒子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圖解《史記》五帝本紀(帝堯篇)

· 皇甫書道 ·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皇甫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