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譯註(4)

帝堯放勳

《史記》譯註(4)

始見於《國語》、《左傳》、《天問》等書。《山海經》神話中出“帝堯”一詞,是群神之一,而非帝王。至儒、墨兩家文籍中始盛稱堯與舜為古代偉大先王。儒家以《堯典》一篇宣揚堯、舜盛德大業,做為古代帝王,故稱“帝堯”,改變了古代“帝”字稱上帝群神的原義。此時尚不說與陶唐有關。《呂氏春秋·古樂篇》列舉了古帝名次,也列陶唐氏在黃帝前,而堯則在黃帝后第三位,二者是列在同一古帝系統中的前後二人。但至戰國末西漢初出現的《世本》、《帝系》則稱“帝堯為陶唐氏”。有學者以為堯、陶一音,可能有關,而堯與唐則是戰國人撮合到一起的。“五帝說”出現後,堯和舜一起除第三種“五帝說”沒有他兩人以外,其餘三種“五帝說”都有他兩人。大抵堯當是古時居今山東省定陶縣一帶的稱為陶的部族的宗祖神。這神也可能是該族一個傑出首領神化的結果。加上後來種種傳說,或說堯曾居唐(臣瓚等說),或說封於唐(《世經》引《帝系》),唐遂與陶發生聯絡。其族與舜族相鄰,大概都屬於東方鳥夷集團。當結成部落聯盟時,堯和舜相繼擔任聯盟的軍事首長。其事蹟流傳到儒、墨者流,就被美化為實行禪讓的聖主了。堯部族與舜部族的關係,如同炎帝部族與黃帝部族的關係,是世通婚姻之族。傳說的堯嫁女與舜,不過是這一歷史關係的故事化的寫照罷了。猶如姬、姜人奉其遠祖炎、黃為至尊一樣,做為商人後裔的孔子尊奉其父系先祖舜及母系先祖堯為聖主,也就不足為奇了。本書《孟荀列傳》稱墨翟為宋人(商人後裔)或非無據,所以墨翟極力推尊堯、舜。

“帝堯”,自帝堯與陶唐氏合一以後,又稱帝堯為“唐堯”。舊注家皆以陶、唐為地名,因地為號。《漢書·地理志》中山唐縣《注》:“應劭曰:故堯國,唐水在西。”此唐在今河北省定縣一帶。古書有稱帝堯姓伊耆氏(或伊祁氏)。

《史記》譯註(4)

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譯文:

帝堯,就是放勳。他的仁愛如天之涵養,他的智慧如神之微妙。人們依賴他就像葵藿一般的傾心向日,人們仰望他就像百穀一般的期求澤雲。他富有而不驕奢,高貴而不惰慢。他頭上戴著黃色的帽子,身穿士人的祭服,坐上硃紅色的車,駕乘白色的馬。他能夠宣明恭順的德行,因而能使九族相親相愛。九族既已團結和睦,就能明確地劃分百官的職責。百官政績昭明卓著,萬邦諸侯融合和諧。

《史記》譯註(4)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鳥獸氄毛。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譯文:

他任命羲氏、和氏,恭敬地順應天上的旨意,根據日月星辰的執行來制定曆法,很謹慎地將一歲的節令告訴百姓。另外任命羲仲,居住在東方鬱夷,那個地方叫陽明之谷,恭敬地迎接日出,管理監督春耕事務。春分日,晝夜長短相等,黃昏時朱雀七宿中的星宿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的節氣。這時候春事既已開始,百姓中老壯就要分散勞作,鳥獸開始乳化交尾。堯再任命羲叔,居住在南交,管理督導夏季勸農的事務,敬行教化,致達事功。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大火(心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的節氣。這時候老弱也因就丁壯而盡力助耕,鳥獸換上了稀疏的羽毛。堯再任命和仲,居守在西方,那個地方名叫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山,管理監督秋收事務。秋分日,晝夜長短相等,玄武七宿中的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秋的節氣。這時候百姓喜悅和樂,鳥獸的羽毛更生。要再任命和叔,居住在北方,名叫幽都,管理督導冬藏物畜。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確定仲冬的節氣,這時候百姓進入室內居處,鳥獸都生出細毛來保暖。一年三百六十六日,置設閏月來校正各年的四季,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種事業都興辦起來了。

《史記》譯註(4)

羲、和

隋、唐以前註疏家釋為羲氏、和氏兩家,為重、黎之後。其實重黎是楚民族古神話中的宗祖神,與羲和不相干。原始的羲和在《山海經》神話中是上帝的妻子,生太陽的女神。到《楚辭》中演化為太陽的駕車者,到《呂氏春秋·勿躬》等篇中,她和另一生月亮的女神常儀演化為黃帝手下司日、司月的兩位男性官員。到《堯典》中羲、和演化成了天文官四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此為今文家說)或六人(羲氏、和氏及兩仲、叔,此為古文家說)。到本書《夏本紀》所錄《胤徵序》中又變為夏仲康手下天文曆法官員一人。總之,有關“羲、和”的傳說皆與日月曆法相關,這是我國原始農業興起的必然反映。農業生產離開對四時變化規律的認識是無法進行的,而掌握四時變化的規律,又須透過對日月執行的嚴密觀測來推算。這一精微細緻的工作沒有專人負責是做不成的。伴隨原始農業的興起,原始的天文學必然產生,而專門司理此職的天文官也隨之而置。這就是有關羲、和傳說的歷史背景。在相當長的時期裡,羲和一詞成了天文曆法官員的代稱。王莽復古,又以此名官。

數法日月星辰

《堯典》原做“曆象日月星辰”。“數”,歷數,日月星辰執行的時數方位及規律。“法”,法象。此句包含了對日月星辰出沒時數方位的觀測、記錄、推算和預測。

敬授民時

是說由職掌天文曆法的官員,根據星象察定時令早晚,向黎民百姓頒佈農時,以便據以進行農業生產活動。

《史記》譯註(4)

羲仲

掌管東方之官,亦稱春官。

鬱夷

《堯典》今文字做“禺曚”、“嵎曚”,古文字做“堣夷”、“嵎夷”,指東方海隅迎日出之地。

暘谷

又做“湯谷”,傳說為日出的地方。

敬道日出

《堯典》做“寅賓出日”。“寅”通“夤”,敬。殷墟甲骨卜辭有由商王親自祭日的“賓日”祭禮,又有對“出日”、“入日”的專用祭名叫“又”(即侑)。《堯典》援引古材料稍失原意,對“出日”用了“賓”這一祭名,同時又將宗教活動改成了曆法活動,以致“賓”字不得不改成了“引導”之義,《史記》遂徑改為“道(導)”。

東作

指春耕生產。

日中

指春分這一天,白晝與黑夜的時間長短相等。一年之中,夏至白晝時間最長,冬至白晝時間最短,春分白晝時間恰好是夏至和冬至白晝時間長短之中,故稱“日中”。

星鳥

“星”,在這裡專指“中星”,是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即後代球面天文學所說的在子午線上的星,而且指該星的“上中天”。我國先民憑這種一定時日於黃昏時出現在南方正中的“中星”來辨別季節,定其“四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也就是二分二至,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所以稱為“四仲中星”。

“鳥”,定春分的中星是鳥星。到殷代後期至西周初年制定二十八宿後,古代所稱的鳥星(亦見於甲骨文)就成為朱鳥七宿的中間那一座叫“七星”的宿。七星的距星即西方天文學的長蛇座α。朱鳥七宿是:井、鬼、柳、星(即七星)、張、翼、軫。朱鳥一詞當即由古代鳥星牽合“南方朱雀”的概念而成。

其民析,鳥獸字微

《堯典》原做“厥民析,鳥獸孳尾”。“其”、“厥”同義。“字微”與“孳尾”同音通假。按:殷墟甲骨卜辭中記有四方神名和四方風名,《堯典》作者蒐集古代資料,將神話改做歷史記載,又不懂其原意,遂致弄成大錯。東方神名和東方風名,在甲骨卜辭中原語為:“東方曰析,鳳曰劦。”“鳳”通“風”,“劦”通“協”,與《國語》作“協風”、《山海經·北山經》作“泥風”相合。《堯典》作者得此不懂其原意的資料,遂將東方神名“析”寫成“厥民析”,將風名原語“鳳曰劦”之“鳳”錯解為鳥獸,而“協”有調和義,錯解為調和陰陽,遂謂鳥獸交尾繁殖,成了不知所云的妄語。後來各註疏家皆望文生義。但為保持《史記》所錄《堯典》原貌,仍按其錯誤原文與錯誤註釋今譯。依次,本句“析”謂破土耕種。“鳥獸字微”謂春天鳥獸交尾繁殖。此二事皆人類和動物在春天到來時的主要活動。鳥獸的動向與畜牧田獵相關,故加特別記述。

《史記》譯註(4)

羲叔

掌管南方之官,亦稱夏官。

南交

指古交阯。《韓非子·十過篇》說:“堯治天下,南撫交阯。”

南為

指夏日耕耘之事。

致日。古有迎日、送日之禮,於每年夏至、冬至對日舉行祭典之禮,以示對日神的恭敬和祈禱福佑。

日永

“永”,長。“日永”,白晝最長的一天,指夏至。古人用日晷的影長記錄陽曆一年的週期,晷影最短的一天即夏至日。

星火

“星”,中星。“火”,定夏至的中星,是我國古代對一恆星的名稱(非指今九大行星的火星),古籍中又稱大火,因是商代的辰星,故又稱商星。《左傳》、《國語》都記古代設有“火正”官,專門觀察大火的昏見和負責對它的祭祀。它是夏季南方天空很明亮的一顆星,一般認為是指二十八宿中青龍七宿的心宿二(心宿的第二星),即西方天文學星座中的天蠍星座α,較廣點說,也可及心宿全部兼房、尾二宿的一部分。青龍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中夏

即仲夏,指夏至。

其民因,鳥獸希革

在南方神名和南方風名殷墟甲骨卜辭中原語為:“南方曰粦,鳳曰微。”《山海經·大荒南經》則做“南方曰因”,“粦”、“因”音近相通。《堯典》作者錄此材料又誤將南方神名寫成“厥民因”,風名“微”寫成“鳥獸希革”(“希”通“稀”,義與“微”同),註疏家只好牽強釋雲:“因在田之丁壯以助農。”即夏天耘田去草之類。又釋雲:“夏時鳥獸毛羽稀少。”皆甚妄。

《史記》譯註(4)

和仲

掌管西方之官,亦稱秋官。

西土

指西方太陽下落之處。

昧谷

《堯典》古文字做“躞谷”,鄭玄讀做“卯谷”,同音相假為“昧谷”,《淮南子·天文訓》做“蒙谷”,《天問》做“蒙氾”,《爾雅·釋地》做“大蒙”。為神話中太陽落下和止息的地方。

敬道日入

《堯典》做“寅餞納日”。《堯典》既在“寅賓出日”句誤失“賓”字原祭名之義,改用引匯出日之義,此句遂創一“餞”字,以示餞送入日之義。但《史記》仍依“寅(通‘夤’)賓”譯做“敬道”,未用餞送義。“納日”即“入日”,即今語“落日”。

西成

秋天收成。

夜中

指秋分,這一天黑夜與白晝的時間相等。

星虛

“星”,中星。“虛”,定秋分的中星,秋天傍晚出現在南方天空正中,在二十八宿中,為玄武七宿的中間那一宿,亦即西名寶瓶座β和小馬座α兩星。玄武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

中秋

即仲秋,指秋分。

其民夷易,鳥獸毛毨

《堯典》上句做“厥民夷”,下句與此同。西方神名和西方風名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原語為:“西方曰夷,鳳曰彝。”《山海經·大荒西經》做“西方曰石夷,來風曰韋”。《堯典》作者又將西方神名改成不通的“厥民夷”,西方風名改成不通的“鳥獸毛毨”。註疏家於是釋上句為“夷,平也,老壯在田與夏正也”,《史記》則意為“夷易”,近人更有尋“夷”義為“刈”者;下句則釋為鳥獸毛更生齊整鮮潔。皆力圖為《堯典》講通其義。“毨”,鳥獸毛羽齊整鮮潔貌。此言秋季鳥獸皆更換越冬羽毛。

《史記》譯註(4)

和叔

掌管北方之官,亦稱冬官。

幽都

“幽”,陰。“都”,聚集。“幽都”,陰冷所聚之處,即古幽州,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

日短

指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之中白晝最短的一天。

星昴

“星”,中星。“昴”,定冬至的中星,又稱旄頭,漢代稱留星,後代稱呼為七姐妹星。冬天夜間看到南方天空有一簇不太明顯的密集的星團,肉眼可看到六顆或七顆。在二十八宿中,為白虎七宿的中間那一宿,即西名金牛座η星。白虎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

中冬

仲冬,即冬至。

其民燠,鳥獸氄毛

此二句《堯典》“其”做“厥”,“燠”做“隩”,餘同。北方神名和北方風名,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原語為:“北方曰宛,鳳曰役。”《山海經·大荒東經》做“北方曰宛,來之風曰犭炎”。《堯典》作者又將北方神名寫成不通的“厥民燠”,風名寫成不通的“鳥獸氄毛”。註疏家為解通其義,釋“隩”為室內,即冬天不外出;釋“氄毛”為鳥獸長出細軟的毛以自溫。“燠”,暖。“氄”,細軟絨毛。

《史記》譯註(4)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

此二句是據《堯典》原文“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所作的簡化。“歲三百六十六日”是古代一早期所知一年的日數,是四分曆出現以前的認識。周代用圭表測日至,始知一年為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才創造了四分曆。這是一種純陽曆年。“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則是進一步以陰陽曆並用。由於月亮繞地球與地球繞日兩個週期不能相配,月亮繞地球十二週比地球繞日一週少十一天多,因此就三年設一閏月來補足,以使陰曆與陽曆相配,因而叫“以閏月成歲”。由殷墟甲骨卜辭知殷代已設閏月。當時置閏尚不能全與年相合,每閏還差三天多,到春秋中葉知道十九年七閏,就可使陰陽曆基本相調。可知此所載曆法資料是較古的,當在周代以前。其中純陽曆資料又在陰陽曆並用資料以前。至於“以閏月正四時”,與以四中星定四時不相合。閏月置於無中氣之月,並使月與季候相合,為春秋時用四分法以後之事,可知《堯典》作者反映古代曆法知識還較疏闊。

眾功

指當時社會生產的各個方面。農業是古代社會的經濟命脈,農時掌握的準確與否對原始農業至關重要,因此,測定農時是古代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農業取得了好收成,古代社會的諸多方面即可繁榮昌盛。根據四仲中星來定季令,是正式曆法產生以前的所謂“觀象授時”時代最行之有效的辦法,是我們先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特殊的發明。

《史記》譯註(4)

+ + + +

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堯曰:“籲!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堯又曰:“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嶽曰:“異哉,試不可用而已。”堯於是聽嶽用鯀。九歲,功用不成。

譯文:

堯說:“哪個人可以順應天時來接替帝位?”放齊說:“您胤嗣之子丹朱開通明達。”堯說:“哼!丹朱心既愚頑又喜歡爭訟,他不可用。”堯又說:“哪一個是可用的人?”讙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百姓,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善於言辭,但他心術不正,貌似恭敬卻怠慢上天,不可以用。”堯又問:“唉,四方諸侯,浩蕩的洪水濁浪接天,包圍了山崗淹上了丘陵,下方的百姓都非常憂愁,有哪一個能派去治理洪水的?”都說鯀可以。堯說:“鯀的性格狠戾,違背教命,毀敗善類,不可以。”諸侯們說:“不是這樣吧,試一試,不可以用就算了。”堯於是聽從諸侯們的意見任用鯀。經過九年,治水沒有成功。

嗣子丹朱

“嗣子”,嫡子。“丹朱”,帝堯之子,母為散宜氏之女(名媓)。

讙兜

傳說為帝堯之臣,為顓頊後裔。

共工

傳說時代頗為強悍的一個部族。《國語·魯語》說它(共工氏)曾霸九州。《淮南子·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原道訓》說它又曾與高辛相爭。《荀子·議兵》和《山海經·海外北經》、《大荒西經》等又說它曾與禹相攻伐。鑑於有關共工部族的傳說幾乎全都同水患有關,有人推測此煊赫多時的部族大約居處在今豫東古黃河轉折地區。從其與顓頊族(生活在今河南濮陽一帶)、禹夏族(生活在今豫西、晉南一帶)爭鬥來看,大體可信。

傳說為禹父,又稱崇伯,傳說因治水失敗被舜殺於羽山。崇即今河南嵩山,夏部族生活在嵩山周圍地區,因而鯀稱崇伯。

《史記》譯註(4)

:堯曰:“嗟!四嶽: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踐朕位?”嶽應曰:“鄙德忝帝位。”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嶽曰:“盲者子。父頑,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遠方賓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

譯文:

堯說:“唉!四方諸侯,我在帝位七十年,你們中有誰能夠順應天命,來接替我的帝位?”諸侯們應答說:“我們鄙俚缺乏道德,假若來執行天子的職權,是會汙辱帝位的。”堯說:“你們都來推舉貴族親戚中的和被疏遠而隱藏起來的人才。”大家都對堯說:“在民間有個還沒有妻子的人,名叫虞舜。”堯說:“對,我也聽說了,他怎麼樣?”諸侯們說:“他是一個盲人的兒子。他父親不效法德義,母親不講忠信,弟弟狂傲無理,舜都能用孝順來親和他們,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奸惡。”堯說:“我就來試試他吧!”於是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做妻子,透過這兩個女兒來觀察他的德行。舜告誡堯的兩個女兒降下尊貴之心,遷居到媯水的河邊,讓她們在虞家遵守婦人之道。堯認為舜做得很好,就讓舜擔任司徒的職務,負責理順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間的五常教導,五常之教就能順利地實行。堯就又讓舜廣泛參與百官事務,百官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堯讓舜在明堂四門迎接來朝的賓客,四門的接待表現肅穆,諸侯及遠方賓客都很恭敬。堯派遣舜進入山林川澤,遇到暴風雷雨,舜從不迷路誤事。堯認為舜有聖智,招來舜說:“你謀劃事務能達到目的,並且說過的話都有實績可以考察,已經三年了,你來登臨帝位。”舜認為自己德望不堪勝任,因而加以推讓。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禪讓的帝位。文祖,就是堯的太祖。

堯妻之二女

堯把女兒嫁給舜的故事流傳很廣,不少文獻均有記載,這當是堯族與舜族世通婚姻的寫照。“二女”,長曰娥皇,次曰女英。

媯汭

舊說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境,不足據。相傳舜住在虞地媯水旁,舜的後代因而姓媯。而虞地在今河南東部虞城一帶,做為舜的後代媯滿所封陳國,在虞城西南,則媯水亦當在今河南東部。

五典

五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文祖

先祖,周人習語。此指文祖之廟。古人凡遇國之大事(如繼位、出征等)必於祖廟內舉行儀式,以求祖宗神靈准許和保佑。堯禪位於舜亦需求得先祖的認可和保佑。

大祖

即太祖。

《史記》譯註(4)

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于山川,辯於群神。揖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于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用特牛禮。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肇十有二州,決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過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靜哉!

譯文

這時帝堯稱老在家,命令舜代行天子的政事,來觀察上天的意志。舜就利用運轉的北斗星和窺望玉衡進行觀測,來定準日月五星的實際位置及其執行。接著類祭(因特別事故而祭)上帝,禋祭天地四時,遙祭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各路神祗。收集五等圭璧,選擇吉利的月日,接受四方諸侯各個君長的朝見,向他們頒發應該執掌的瑞信。每年的二月,舜到東方去觀察,到達泰山,在這裡進行了祡祭(燒柴祭天),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他借這個時機會見東方各地諸侯,協正四時節氣和月份大小,校正日的甲乙,統一音律和度量衡,修正吉、兇、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在覲見時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所執的瑞玉(分別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和三種用來墊玉的黑白繒物,規定卿用活羔羊、大夫用雁的兩種生物做為朝見的禮物,士所執的是一隻死野雞;而諸侯所用的五種瑞信物,朝見禮儀結束後就歸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去巡迴視察;八月,到西方去巡迴視察;十一月,到北方去巡迴視察。所做的事情都和開始去東方視察的時候完全一樣。巡迴視察歸來,先到祖廟和父廟去祭祀,用一頭公牛做祭品。以後每五年進行一輪巡迴視察,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別到京師來朝見,舜向他們普遍陳述治國的方法,並要明確考察各地諸侯的業績,根據功勞賞賜車輛服飾來進行表彰。舜開始將全國劃分成十二個州,疏浚各地的江河。把常用的刑律刻畫在器物上,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墨、劓、剕、宮、大辟五種刑罰,官府處罰觸犯法律的人運用鞭刑,在學校有犯法的生徒就用木棍撲打,金錢可以用做贖減刑罰。因為災害造成過失的可以赦免,有所憑恃終不悔改的就嚴施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執行刑罰要特別慎重!

以觀天命

古人以為君權天授,此謂堯欲禪位於舜,不知是否符合天意,使其代行天子之政,以觀天意如何。

璇璣玉衡

“璇璣”,《堯典》今文字做“旋機”。北斗七星自斗魁順數,其第二星名天璇,第三星名天璣,故斗魁亦稱“璇璣”。第五星在斗柄,名玉衡。“璇璣玉衡”,即北斗。一說璇璣指北極,玉衡指北斗,恐不確。古文家誤釋此為渾天儀,是全錯的。渾天儀至漢代洛下閎等始創制,自非《堯典》時所有。

七政

指日月五星(太陽系的金、水、木、火、土五行星)。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

“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即祭祀、喪葬、軍旅、賓客、婚冠(男子成年)等禮儀。“五玉”,珪(用做信質)、璧(用做聘問)、琮(用做興土功)、璜(用做徵召)、璋(用做發兵)五種玉製禮器。“三帛”,三種不同色質的絲織品,不同的色質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二生”,漢代鄭玄謂指羔(小羊)與雁,卿執羔,大夫執雁,羔取其不失群類,雁取其候時而行。“一死”,漢代馬融謂指雉,士所執,取其死不失節。“摯”,通“贄”,初見面時相贈之禮。以上是司馬遷用後世國家的禮制附會為堯、舜時事。然而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時期考古確有不少玉製禮器出土,說明這個時期反映等級、貧富的禮制已普遍出現,只是不如後來殷、周那樣繁縟罷了。

肇十有二州

“肇”,啟,開創。古稱堯時疆域分為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廣大,分建幷州;燕、齊遼遠,分建幽州,分齊建營州,共為十二州。

五刑

墨(刺面)、劓(割鼻)、剕(斷足)、宮(毀壞生殖器)、大辟(死刑)。

《史記》譯註(4)

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闢。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辠而天下鹹服。

譯文:

讙兜引薦共工,堯說:“不可以。”而讙兜仍然試著讓他去做工師,共工果然淫惡邪僻。四方諸侯推舉鯀治理洪水,堯認為鯀不能勝任,四方諸侯勉強請求堯試用,試用的結果就是沒有功效,所以百官認為不適宜。三苗氏族在江淮、荊州地方多次作亂。根據這些情況,舜回到京師向帝堯進言,請求流放共工到幽陵去,來改變北狄的習俗;流放讙兜到崇山去,來改變南蠻的習俗;遷徙三苗到三危去,來改變西戎的習俗;流放鯀到羽山去,來改變東夷的習俗。結果是四個人受到了處罰,天下人都心悅誠服。

三苗、荊州

古部族名,當時分佈在今洞庭湖、鄱陽湖一帶。“淮”,一說讀為“匯”,指鄱陽湖,古稱彭彝。“荊州”,指今湖北荊山以南,南至湖南衡山之陽,以華夏族發展所及之境為界。

幽陵

《堯典》做“幽州”,傳說舜時十二州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及遼寧西部地區。傳說今北京密雲為共工流放之地。

北狄

古代中原地區稱周圍部族為戎、夷、狄、蠻,後漸專稱北方部族為狄,西方為戎,東方為夷,南方為蠻。

崇山

古崇山有多處,傳說此崇山在今湖南大庸西南。

三危

三危山,傳說在今甘肅敦煌。

羽山

傳說在今山東省郯城縣東北,一說在山東省蓬萊縣東南。

四辠

“辠”,古“罪”字。《說文》說秦以“辠”字像“皇”字,改書為“罪”。“四辠”,傳說讙兜為渾沌,共工為窮奇、鯀為檮杌、三苗為饕餮,四者皆古人心目中之極兇惡之野獸。

《史記》譯註(4)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闢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闢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

譯文:

堯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經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他命令舜代行天子的政事,把舜推薦給上天來進行考驗。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去世了。百姓非常悲哀,好像自己的父母喪亡一樣。三年之內,全國各地都沒有人奏樂,以此表示對堯的思念。堯知道兒子丹朱是不賢能的,不值得把管理天下的權力授給他,於是就把帝位傳授給舜。把帝位傳授給舜,那麼天下的人們可以得到好處而丹朱會受到損害;傳授給丹朱,那麼天下的人們會受到損害而丹朱就得到了好處。堯說:“終歸不能損害天下的人們來使一人得利。”最後還是把管理天下的大權授給了舜。

堯逝世,三年的喪期結束,舜將帝位讓給丹朱,自己到南河的南邊去。諸侯朝覲時不到丹朱的住地反而來到舜的去處,有爭執訴訟的人們不去上告給丹朱反而要去上告給舜,人們不歌頌丹朱反而來歌頌舜。舜說:“這是上天的意思吧!”然後才回到京都登上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帝舜。

闢位

讓位,“闢”,通“避”。傳說堯冢在漢城陽縣,即今山東省菏澤縣,與傳說堯族世居地山東定陶縣相鄰。

三年

為天子和父母守喪三年,是中國起源破早研習最久的喪服禮俗。

南河

古稱黃河自潼關東流以後,進入豫境之河道為南河。以在冀州(潼關東黃河以北地區)之南,故名。

《史記》譯註(4)

華藝漢源

微訊號|csliu1973

新浪微博|皇甫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