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上的會員制到底該不該做?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平臺上的會員制到底該不該做?我們先來算一筆賬

亞馬遜的會員產品叫做prime,99美元一年的會員費就可以享受到購物免運費,但是他們其實算了一筆賬,亞馬遜一年在一個使用者上的運費物流成本是超過99美元的,所以實際單看會員的這個產品它是虧本的,但是亞馬遜並沒有把它取消掉,而且還在不斷的往裡面加權益,不但是免了運費,還可以免費看kindle。

原因就是他們有一個數據,會員每年的消費額是非會員的1。5倍,也就是說他們虧損的會員費早在其他地方就給賺回來了。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

在考慮會員制要不要做和怎麼做的時候,其實就是要算一筆賬:

第一會員和非會員相比,它能夠獲得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會員支付了會員費,享受了超額的服務價值,它能不能帶來更多的銷售額和利潤,這個比例是多少?

從這個邏輯去考慮,而不是說

上了一個會員制之後,所有的消費者都是會員,那沒有價值,因為會員就是用來分層的。

我們去理髮店的時候,託尼老師也會經常推薦你辦他的會員,你辦還是不辦?

可能使用者有時候辦有時候不辦,但是他在會員權益上不斷的斤斤計較,就是在考慮這個邏輯。

為什麼要有這個會員?我真的買了這個卡之後,在你這裡消費的頻次和額度是遠遠超過非會員的,那你就要不斷的滿足我,不斷的加大消費品質,不斷的能夠來續費,這才是會員制的一個邏輯所在。

會員價值也體現出流量思維和超級使用者思維的區別。

流量思維是用流量乘以轉化率,但流量現在越來越貴了,而超級使用者思維是把使用者當成一個正常的人,我們要跟他發生關係,不斷的產生復購,這個叫做超級使用者。

把一個流量變成一個超級使用者才能產生不斷的購買。

小米一直在學習的榜樣叫Costco,它也是會員制的鼻祖,它嚴格控制自己的利潤率在14%以下,不許賣利潤率超過14%以上的貨,而其它的收入都透過會員來獲得,Costco的邏輯就是一定要保證我賣的貨是最便宜的,能夠給消費者最大的價值,但是這些價值只有會員才能夠享受。

這個公司給它的使用者提供的附加價值豐富到你都想象不到。

Costco在會員這件事上的一些思考,它給了使用者這麼多的權益,就是為了吸引你成為我的會員,這其實是特別簡單的商業模式,利潤低,權益多,可能有人會問,那它靠什麼掙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