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闖關東這種人口遷徙活動主要從同治年間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以後,主力軍主要是山東、直隸地區的人民。為什麼不去富饒的南方,其實說到底就是南方根本沒有富餘的土地可以讓他們去開荒,另一方面,南方商業發達。

這對想要幾畝土地來養活自己的廣大農民來說並不現實,之所以想到要去東北地區,主要就是因為清人入關以後,為了保護自己的龍興之地,對東北地區採取了封禁措施,尤其是長白山,更是嚴令任何人進入的禁地。

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從順治年間開始,清人就開始下達了禁止漢人進入東北的命令,這叫“禁關令”,所謂“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從此語氣中可以看出這條禁令的嚴厲程度。光有禁令還不行,又修建了類似於“柏林牆”的“柳條邊”。

這所謂的柳條邊就是一條長達1300公里的土堤,在上面種著柳樹,成為劃分漢人和滿人的邊界,一旦漢人越過柳條邊,便格殺勿論。所以“闖關東”的一個“闖”字型現了當時漢人前往東北開荒的艱險,這裡的“關”就是指山海關。

值得一提的是,柳條邊除了防範漢人,也防範蒙古人和朝鮮人,總之它是為了維護滿人的利益。柳條邊修建以後,確實對東北地區起到了保護作用,但是無疑也帶來了弊端,那就是開發活動近乎沒有。

畢竟要想開發土地,就得有人,光靠滿人自己肯定沒法把廣袤的東北地區經營起來。因此,就政策上來說雖然“禁關令”是基本國策,但是這一政策也是時松時緊,有時候為了平衡漢人和滿人的矛盾,也不得不默許關內流民進入關外。

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總之它很嚴格,但是也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森嚴,清政府自己對於這條禁令的態度也是模稜兩可。禁關的後果就是東北地區大量土地荒廢,可謂是野無農夫,路無商賈,民戶蕭條,田多未墾,整個東北地區猶如荒無人煙的荒原一樣。

奉大府尹張尚賢在《根本形勢疏》中描述當時的東北地區說:

河東河西邊海以觀之,黃沙滿目,一望荒涼……遼河之東,城堡雖多……皆為荒土,蓋州、鳳城、金州,不過數百人,鐵嶺、撫順惟有流徙諸人。

由此可見,禁關令雖然的確是“保護”了這片土地,但是卻得不償失,阻礙了東北地區的發展。到了晚清時期,隨著俄國開始日益垂涎東北地區,為了邊防需要,清政府廢除了禁關令,允許人們到東北地區開墾屯田,這是咸豐年間的事情。

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但在此之前,由於清政府並沒有明文規定,所以民間百姓只能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偷偷越過柳條邊,跑到東北尋求生存。總之,簡單來講,之所以跑到東北,而不是江南,是因為那裡就是一片荒原,每個人去了至少都能得到幾塊土地。

但是跑到江南就不同了,宋代以後,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的開發逐漸超過北方,江南地區更是商賈雲集,雖然是魚米之鄉,但是土地資源並不像東北那樣豐富,因此基本上已經被大宗族們瓜分。

新的外來人想來江南謀生,只能淪為給別人當佃戶,或者打工,這肯定不如自己去東北當主人要舒適安逸。簡單來說,就是東北有利可圖,所以值得冒風險。

不過當時的人們也並不全然都是往東北走,還有一個說法叫“走西口”,這個時間發生的比較早,從明朝中葉開始,一直持續到民國。這裡的西口就是指長城以北的關口,如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

人們為何闖關東去北方,而不是去富饒的江南?打工不如自己當老闆

走西口的人主要是山西人、陝西人以及河北人,往哪裡去呢?就是內蒙古。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叫“下南洋”,就是是沿海地區,像浙江、兩廣、福建一帶的人去東南亞謀生。

今天東南亞的華裔主要就是下南洋那一代人的後裔,有的同學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全國許多地方的風俗都會出現相似的情況,其實就是這些人口遷徙活動導致的。人們的遷徙活動帶來了故鄉的風俗,所以形成了這種現象。

譬如明朝的“湖廣填四川”,“山西大槐樹遷徙”,都是比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