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鼎文,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鐘鼎文與甲骨文:

我們熟知,甲骨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早出現的文字。它是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一種古文字。當時商朝人迷信鬼神,不論祭祀,戰爭,還是漁獵,農事等,都要向鬼神問卜,所得結果寫在甲骨上,成為甲骨文。

而鐘鼎文相較於甲骨文,稍晚出現。鐘鼎文,又名“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商朝的青銅器上文字很少,西周青銅器有長篇銘文出現,記錄周代貴族分封,祭祀,戰爭等重大政治活動。

鐘鼎文,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兩者的區別無外乎便是,甲骨文是刻的,刻在烏龜殼上,有巫術占卜一說。鐘鼎文卻是鑄的,鑄在青銅器上,是用來記錄的。

鐘鼎文的出現可以說是象徵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從原始社會走向農耕社會的標誌。因而,鐘鼎文,是我們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鐘鼎文的歷史淵源:

殷商後期至戰國是我國青銅器銘文盛行時期,尤其西周時期是鐘鼎文的鼎盛時期,因而其中的商周時期,可以稱為是青銅器的時代。

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或者說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鐘鼎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鐘鼎文,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鐘鼎文的文字特點及代表作:

鐘鼎文以鑄造為主,點畫飽滿,體勢端莊,氣息渾穆,有濃重的廟堂之氣。其字型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鐘鼎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

鐘鼎文主要風格是恣放瑰麗,質樸茂密,遒勁凝練,排比整飭,荒率恣肆。

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一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

以後鐘鼎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就如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都對鐘鼎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鐘鼎文,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商朝的鐘鼎文代表作主要為《後母戊鼎》,周朝的鐘鼎文代表作主要有《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散氏盤》。

特別是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鐘鼎文,就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

《毛公鼎》銘文的字型結構嚴整,瘦勁流暢,佈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鐘鼎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算是鐘鼎文中的上乘之作。

鐘鼎文書法概述:

鐘鼎文書法以其年代久遠,大都修飾殘泐,形成所謂的金石氣。其實質就是自然再造的殘缺美和古樸美。

對它的欣賞主要來自後人的審美移情,而它不代表作業的真實(由於刀鑿與歷久風化的原因,線上條形狀和質感上呈現出不同於墨跡的斑駁和樸拙的風貌。

鐘鼎文,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金石氣是中國書法審美的重要概念範疇之一,劉熙載,“書要有金石氣,有書卷氣”金石碑刻中所表現出來的雄渾、樸拙、蒼茫的韻味和氣息。

總而言之,鐘鼎文是青銅器上的文化傳承。

作者:唐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