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番·咕哩·目汁·僑批

本文轉自:揚子晚報

[南京]周桐淦 ◇大千世界

過番、咕哩、目汁、僑批——初見這四個詞語,你是否和我一樣,有點“懵圈”:是方言、是別字、還是什麼專門術語?

告訴你,是方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中文規範語詞。

在潮汕和閩南一帶,番是南洋的意思。過番,就是走南洋。咕哩,苦力的諧音,走南洋就是賣苦力。目汁,說起來就有點傷心了,眼睛裡流淌出來的汁水,大把大把的眼淚。僑批的“批”是信的意思,在廣東和福建僑鄉,僑批又稱“銀信”,專指華僑透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201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認定,“僑批——海外華僑銀信”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據載,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材料中,引用了僑鄉歷史上流傳的一首《過番歌》,歌詞中有這樣一段:

斷柴米,等餓死/無奈何,賣咕哩/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條浴布去過番。

歌詞字字帶淚,把僑鄉兒女為什麼闖南洋、怎樣闖南洋的苦難一幕,活靈活現地傾訴了出來。海外華僑賣盡苦力,流盡眼淚之後,催生了“僑批”這一新生事物。僑批信匯合一,開創了海外華僑與國內家鄉通訊聯絡的一種特殊模式,信中夾帶的外匯或銀票,在信封上就可以標誌清楚。甚至,絲襪幾雙,頭巾幾條,帽子幾頂,也可以成為僑批中的夾帶之物。僑批局,實則成了帶有今天的郵局、銀行、物流部門部分功能的複合體。

僑批業的繁盛,帶動了水客行當的成熟與活躍。僑批紅火的19世紀中葉,南洋的郵政、金融和社會服務業還不夠配套和周全,於是,專門為僑批服務的接待生(包括書信代寫)、攬客員、投遞人也應運而生。從事這類一條龍服務的統稱為水客。在僑批中的資金和物流大幅增長的時候,水客可以單獨在南洋各國和國內僑鄉完成專項收納和投遞業務,水客的資質也相應嚴格起來,需要司法擔保,可見僑批行業的規範和信譽。

網路上說,國際上的快遞業務,始於1971年美國的聯邦快遞;中國的快遞業務,始於1990年中國郵政的EMS。其實,準確地講,世界和中國的快遞業,都肇始於中國的僑批業,應該從19世紀中葉算起。今天穿行在大街小巷摩托車、電瓶車上的快遞員,都有著19世紀中葉僑批水客的影子,都是這一特殊領域的龍的傳人。

僑批也形成了時代特有、地域特有、歷史特有的僑批文化。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18號,國內唯一的汕頭僑批文物館,12萬件各類文物,可以讓你對中華民族的這一段苦難歷史,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館中有一件文物常引起參觀者的注意,一頁信箋的中央,正楷書寫著厚重的“難”字,邊款是一首以“難”為題的七言絕句:迢遞家鄉去路遙,斷腸暮暮復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鄉思、鄉情、鄉愁、鄉戀,令人幾多垂淚,幾多嘆息。我們是應香港商報“品鑑嶺南”活動邀請走進汕頭的,同行的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張瑞田,是作家,也是書法家,非常感慨,他說這樣的文物陳列,無論從書法、從詩歌,還是從大文化概念上看,都獨一無二。的確,12萬件文物中,僑批原件就有3。72萬件,它們以一種特有的光華,向世人展

現了華僑華人的移民史、開拓史、創業史,展現了華僑華人愛鄉愛國、守信重義、同舟共濟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文化中另一種形式的苦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