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大,從最開始的9年制義務教育再到各大高校的擴招,每一步都體現出了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

20世紀末能考上大學的都是天之驕子,他們的才能出眾,學習刻苦,這樣的人才無論走到哪都會被企業搶著要,但時至今日,遍地都是大學生,在大學學歷如此普遍的情況下,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此了,為了讓自己的學歷有所提升,很多人都走上了考研之路。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儘管大學生的數量極其之多,但大學也是分好壞的,並非所有的學校教育水平都很平庸,像是清華和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自然是個例外。

除了清華北大這兩所頂尖學府以外,接下來就該是國家評定的985和211院校了,在此之後還有雙一流院校以及某個專業超強的學院等等。

幾乎所有人都堅定地相信,能夠畢業於985和211院校的學生都是社會中的頂尖人才,只要畢了業,他們就能進入企業,進而變成社會棟樑,可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倒也未必,很多名校的學生畢業之後仍要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而這是獨屬於他們的困境。

網路上有群人自稱985five,諧音便是985廢物,這個名字屬於調侃性的自嘲,其中的成員全都是名校的畢業生。由於大家所面臨的困境都是相似的,所以彼此常常抱團取暖,互相傾訴著自己的委屈和難過。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就讀於名校已經享受到了國家頂尖的教育資源,既然師資力量,教育環境,平臺的大小都已經是最佳的狀態了,他們為何還會壓力重重?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事實上,中國每年都有數以百萬計的985畢業生面臨著就業的壓力,他們為了獲得一個滿意的工作不惜爭破腦袋,不可否認,的確有些人幸運地獲得了不錯的崗位,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仍糾結迷茫,不知往何處前進。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這些孩子畢業之前,常常是父母眼中最為榮耀的存在,他們是天之驕子,從小就接受了無數的讚揚,老師認可,同學信賴,旁人羨慕,可以肯定的說,在找工作之前,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向來是十分滿意的,畢竟與其他人相比,這樣的順利絕對算得上是人生贏家。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可就在畢業之後,過往的一切想法都被摧毀了,他們發現自己原來不是天之驕子,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自己優秀的人到處都是,不僅如此,他們還漸漸意識到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那就是考得好,學校好與能力好這件事並不劃等號。

一直以來,都有很多人認為社會上存在太多高分低能的人,

有些學生只會考試和學習,他們的全部才能都依賴於應試教育,一旦脫離了考試的環境,他們就會暴露出原本的面目,從而展現出人際交往能力差以及能力低的現實情況。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但有些人對此持有反對的意見,他們認為成績高本身就證明了學習能力強,而學習能力強則代表著學什麼都能學得快、學得好。

步入職場同樣需要學習,這種能力不恰恰與上學時的學習能力息息相關嗎?

社會上不乏有高分低能的人進入社會後發現自己難以處理正常的人際關係,但這只是其中一部分,能考上好學校本身就已經超越了多數的人。

既然已經擁有了這麼好的一塊敲門磚,那一定要好好的將其利用起來。若想提升核心競爭力,那就必須要把大學生活填充的豐富多彩。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很多大學生之所以能力不高,主要是因為他們荒廢了太多的機會,明明可以制定長遠的計劃,卻偏偏蹉跎歲月。

名校畢業生對自己不滿意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理想中的自我和現實差距過大。

希金斯曾提出自我差距理論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實際自我,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人們普遍認為名校畢業生學歷高,起點高,理應幸福與滿足,但一個人是否幸福其實取決於他這三個自我之間的差距,差距越小,幸福感也就越強。

中國數萬天才的困境,從天之驕子淪為父母的“累贅”,原因是什麼

但若是一個人的實際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差距過遠,他就會認為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

其實幸福與否全看自己的選擇,只有滿意當下生活的人才是最大的贏家。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