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劉虞死後,他的部下鮮于輔等人聯合閻柔和烏桓峭王,找公孫瓚報仇。

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閻柔勾結、招募數萬胡人,與公孫瓚所任命的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鄒丹軍被打敗,死了四千多人。

烏桓峭王此前曾得過劉虞的不少財物好處,又對公孫瓚恨之入骨,自然滿口答應,立刻率領一支由七千多烏桓人和鮮卑人組成的騎兵隊,隨鮮于輔南下迎接劉虞的兒子劉和,並與袁紹部將麴義合兵一處,組成十萬聯軍,共同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公孫瓚在鮑丘被麴義的聯軍打敗,又死去了二萬多將士,實力受損嚴重,於是退守易京。

與此同時,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各郡見公孫瓚失勢,也都背叛公孫瓚,紛紛起兵殺死公孫瓚所任命的官吏,投靠鮮于輔、劉和的軍隊。

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在此之前,幽州地區有童謠說:“燕南垂,趙北際,中央不合大如礪,唯有此中可避世。”

公孫瓚認為童謠所說的地方是指易縣,就把自己的大本營遷到那裡,並在周圍挖掘了數十道塹壕,在塹壕內修築許多土丘,每座土丘都有五六丈高。公孫瓚還在中央一座高十丈的土山上修建城堡,作為自己的住所。

城堡建成,公孫瓚在裡面儲備三百萬斛糧食,從此便躲在城堡裡辦公,從不外出,更沒有帶兵征戰的意思。

城堡以鐵為門,住在內裡的,除公孫瓚本人外,就只有他的姬妾們,左右侍衛全被隔在門外,七歲以上的男子也不許入內。平時各地往來的文書、報告等,都是用繩子從城堡上吊上吊下。公孫瓚還命城堡裡的女人們練習大嗓門,聲音能傳出數百步,以便向其他城樓傳達命令。

公孫瓚靠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從一個小小的郡縣小吏,逐步成長為威震邊疆、令外族人聞風喪膽的一員猛將,以為“天下指麾可定”,可謂意氣風發。此時為何會突然間變得如此意志消沉、疑神疑鬼呢?

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其一、劉虞之前在幽州推行仁義,雖然虛偽,但還是很有影響力。公孫瓚得勢時,可以不懼怕劉虞舊部的反撲,但如今失勢,就不得不擔心了。而公孫瓚又不知道自己身邊的人哪些是忠於自己的,哪些是忠於袁紹或鮮于輔、劉和的,只好採取這種極端的措施來防範於未然。

其二、當時幽州地區連年天災,人民缺衣少食,甚至還出現了人吃人的悲慘現象。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不適宜率部出兵征戰。公孫瓚因此想“休兵力耕,以救凶年”。

其三、公孫瓚在與袁紹的交戰中屢次受創,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這不僅給公孫瓚帶來極大的打擊,也讓他清醒認識到,“至於今日,兵革方始,觀此非我所決”,即戰亂現在才剛剛開始,天下大勢並非是他一個人所能決定的。於是他便修築城堡,儲備糧食三百萬斛,想靜觀天下局勢的變化。

蔡東藩依據公孫瓚修築城堡的事情,說公孫瓚與袁術類似,都是“由侈而死”,顯然不對。

公孫瓚的如意算盤打得確實不錯,對天下形勢的判斷也很準確。

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但有一點他卻忽略了,即沒有把自己的意思對部下進行宣傳,讓臣民瞭解他如此做的意圖。於是,在謀臣猛將們看來,公孫瓚的行為就變成了意志消沉、不思進取,且不信任他人。

謀臣猛將們對公孫瓚的表現十分失望,就逐漸生出二心或離他而去。而這又進一步讓公孫瓚失去人才,陷入孤家寡人、無人可用的境地。

建安三年,袁紹再次大舉進攻公孫瓚。

公孫瓚派兒子公孫續向黑山各首領求救,並打算親自率精銳騎兵突圍,去西山斷掉袁紹軍的後路。

長史關靖認為,如今將士人心渙散,他們之所以能在此守衛,是因為公孫瓚在此主持大局,又捨不得自家的老小罷了。堅守日子長了,或許可以讓袁紹自行退兵;如果公孫瓚丟下這裡衝出去,身後又沒有威重人物的鎮守,易京很快就會被攻陷。

公孫瓚認為關靖的分析有道理,只好作罷。袁紹軍因此得以步步進逼,公孫瓚軍的防守壓力越來越大。

十萬大軍正趕來救援, 公孫瓚為何要勒死姐妹妻女, 點火自焚!

公孫瓚於是秘密寫信給兒子公孫續,催促其趕緊搬來救兵,並與公孫續約定,救兵到後,舉火為號,內外夾擊,與袁紹決一死戰。

但人算不如天算,公孫瓚給兒子的信被袁紹的偵察兵截獲了。

袁紹將計就計,按約定時間點火。公孫瓚以為救兵到了,便率部衝出城堡,結果中了埋伏,大敗,只好率領殘部重新退回城堡。

公孫瓚自忖定難活命,又不想自己的家人落入袁紹之手受到侮辱,便把姐妹妻子兒女全部勒死,然後點火自焚,可謂既悲壯又慷慨。而此時,黑山首領張燕與公孫續率兵十萬,正在前來救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