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樹,是能讓知乎站著掙錢的方式嗎?

近日,知乎宣佈知乎「種樹」營銷解決方案正式上線。

實際上,早在去年12月,知乎就對外發布一則商業化概念短片《知乎的森林》:60秒的影片中,只有一片片不同地域、不同顏色的森林。臨近結尾,字幕才出現“別處種草,知乎種樹”的主題。風格非常小清新,符合知乎一貫的風格。

種樹,是能讓知乎站著掙錢的方式嗎?

知乎商業化概念短片:知乎的森林

時隔大半年,種樹終於從理念落實到產品層面。

實際上,知乎的商業化之路早就開始了。2016年“值乎”、“知乎Live”上線時,能看出來知乎對待商業化的態度還是曖昧且謹慎的,到2018年時,已經明朗起來,甚至稍微有點急迫的樣子了。從付費會員到短影片、電商、直播、網文,知乎一直在嘗試尋找適合自己的、舒適的賺錢姿勢。

此次種樹理念落實到產品上的創新主要是兩點:

第一,全站內容池中實現「實體詞」埋點

就是針對商家的「品牌詞」進行全站內容標藍,使用者在瀏覽站內任一相關內容時,可以透過點選標藍詞,一鍵跳轉到搜尋結果頁,產生更多的使用者搜尋和關注行為。

所以本質是一種超連結,實現邊看邊搜的效果。百度知道里就採用了這種形式。

種樹,是能讓知乎站著掙錢的方式嗎?

「實體詞」埋點示例

第二,搜尋結果頁的強展示

當用戶搜尋核心關鍵詞時,品牌內容將會優先展示在搜尋結果頁,為品牌內容提供優先展示服務。其實就是搜尋引擎中常見的品牌專區和競價排名。

種樹,是能讓知乎站著掙錢的方式嗎?

搜尋結果頁示例

種樹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理念,但是知乎最後落地的產品卻略微有點平淡,沒有太多創意。

與抖音、小紅書不同,知乎還是有情懷的。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高知使用者、高質量答案是知乎的標籤,但是隨著使用者數量的增加,知乎正在從一個小眾專業的知識問答社群,變成網友口中調侃的“x乎”,“編乎”。

但是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層次來討論,知乎可不可以家長裡短的內容,跟這些內容是不是應該被每個人看到是兩個問題。

首先可不可以有,當然可以有。

如果所有問題都討論的都是天體物理、金融理論,必然會面臨曲高和寡,無法做大。

要做大做強,必然要降低專業度、走向泛娛樂化,這樣才能降低內容門檻,取得人群最大公約數。

或者徹底高階化,高門檻、付費,但其實這條路在中文網際網路走不通,知乎也不會願意變成一個遠離市場的烏托邦。

所以憑什麼人家要免費給你提供一個高質量、無廣告、無增值服務的場所呢?平臺也要活下去,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是不可能。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是不是走向泛娛樂化,就意味著婆媳關係、情感困惑類問題需要被每個人看到呢?

當然也不是的。

這一點上知乎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以話題和興趣劃分的內容社群必要做好使用者區隔,譬如 B 站,一個知識區的使用者幾乎看不到什麼舞蹈內容。而在知乎,誰都無法避免偶遇被網文偽裝成答案。

是知乎的演算法不行嗎?連基本的基於興趣的推薦都做不到?似乎也不是這樣。當我們回頭來看知乎的商業化之路時,也許才恍然意識到,知乎這種不區隔恰恰是為了服務其商業化的目的。

如果高質量的使用者timeline上全是理性客觀的問題,那麼商業化內容何處容身呢?

畢竟,知乎最初的內容底色,包括其logo的顏色藍,都是理性、知識,而營銷、帶貨需要的是非理性,需要的是李佳琦的一句“Oh my God 買它!”

所以說知乎的最初風格與其商業化天然存在矛盾,導致它在商業化之路上一直走的很擰巴。與之類似的還有豆瓣,怎麼能跟文藝青年談錢呢?多傷感情。

但是相比豆瓣,知乎的商業化雖然糾結、擰巴,但總體還算成功,拿資料說話:2022年第一季度,知乎營收7。43億,同比增長55%;毛利潤3。36億,同比增長23%。

所以知乎商業化沒有問題,種樹的概念也非常好,而且知乎的內容特點的確配得上種樹這個比喻。相比其他平臺,幾乎只有最新鮮的內容才會被看見,在知乎瀏覽量TOP1000的問題當中,有48。3%的問題已經建立了超過1年,平均建立時間為21。7個月。新聞當然是越新越好,但在內容營銷上,所有品牌都希望自己在網際網路上有長期沉澱的優質內容,那麼知乎就是不二之選。

所以知乎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種樹合不合適,而是如何種樹。知乎的商業化產品並不少,但什麼都想抓住,最後有可能什麼都抓不住,反而弄丟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知乎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是中文網際網路公域深度討論最後的陣地。而公域深度討論網際網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這種討論推生了內卷和做題家這樣的流行詞彙,它們在知乎完成了一次共識創見,變成了一個時代的註腳。

那麼面對現在的問題,知乎可以怎麼做呢?

拋磚下,竊以為首先網文、影片的嘗試大可不必。即使做,也要做好內容區隔,開闢專門的區域,不應該混在答案裡,尤其是嚴肅問題的答案下。即便是生活經驗問答,也是問答,也在呼籲真實的經驗分享,而不是虛構故事。

其次,是否可以對於內容貢獻達到一定等級的使用者,進行個性化、純淨化、防打擾設定。

類似於影片會員的免廣告特權一樣。當這些使用者在搜尋時,還是可以被廣告觸達,因為是主動行為,不會排斥。這有利於留住一部分能持續生產高質量內容,但是又對泛娛樂內容容忍度比較低的使用者。

也就是說,在泛娛樂內容之上,架構一個烏托邦。

最後,能不能開闢「點贊」之外的對答案的排序權重。比如這個答案非常硬核(專業性高,哪怕我看不懂),這個答案我很認同(情感認同,哪怕沒啥知識含量)和這個答案笑死我了(很有趣),讓嚴肅回答、經驗分享和抖機靈可以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知乎崛起於百度知道並沒有滿足人們對於尋找回答的追求,快手的成功源於被長影片網站忽略的普通人。所以知乎存在的合理性從來沒有被撼動,而且隨著專業化分工的加劇,必然越來越牢固。

知乎當然不止可以告訴我們天文地理,也包括買什麼樣的洗衣機好,如何跟婆婆更好相處,但是這些內容只應當在使用者需要的時候出現,只有被使用者接納的“種子”,才能長成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