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三國鼎立的主角,為何東吳存在感這麼低?三個原因替你解惑

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四起,英雄輩出的時代,相信大部分中國人對於三國故事都會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但是,許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的是,作為三國的主角之一的東吳,我們能夠說出的耳熟能詳的人物和故事比起另外兩個主角卻要少上許多。

如果將三國時期的中國版圖分為七分,那麼魏國獨佔四分,剩下的三分中,東吳的版圖面積是佔到了兩分,歷史戲份最重的蜀漢實際上只有一分。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樣的一位主角,在歷史的戲份減少的如此厲害呢?

同為三國鼎立的主角,為何東吳存在感這麼低?三個原因替你解惑

陳壽《三國志》的影響

我們知道,古代得知三國這一時期的歷史,最重要的來源就是陳壽的《三國志》,但是寫作者陳壽卻必須降低東吳的存在感。為什麼這麼說?

陳壽生活的時代是在西晉時期,但在統一之前,他是蜀漢的臣民,他對於故國有著特殊的情感。而對於魏國,則是政治原因了,晉得國於魏,要說明的晉的正統性,那麼魏國就必須的正統的。

因此,我們在讀《三國志》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陳壽對於孫權的稱呼和評價完全不同於曹操和劉備。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陳壽介紹曹操時,原話是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

在介紹劉備時,則是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而到了孫權這裡呢,他說的是

“孫權字仲謀。”

看出區別了吧,曹操是太祖,劉備是先主,對於孫權則是直呼其名。

因此,後世之中在觀看史書時,不自覺的就會把曹操、劉備歸為一類人,而孫權不管怎麼樣都會比二人矮過一頭,在加上曹操、劉備都是創業之主,而孫權則從父兄手中是繼承來的。所以,後世各個朝代中,時而尊劉貶曹,時而尊曹貶劉,大家似乎都選擇性地將東吳給遺忘了。

同為三國鼎立的主角,為何東吳存在感這麼低?三個原因替你解惑

文學作品的影響

這裡說的文學作品主要指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演義中,羅貫中的態度非常明確,那就是尊劉貶曹。

但實際上尊劉貶曹這一思想的確定是來源於南宋,因為南宋與蜀漢有著非常相似的遭遇,都是偏安一隅,南宋朝廷為了保住自己的正統地位,必須尊劉貶曹。

在任何時候,能夠讓人們記憶深刻的永遠是正派和反派,處在中間位置的,很難讓人想起。再加上羅貫中在人物描寫時,也是圍繞著曹魏和蜀漢展開的,東吳基本上就屬於陪襯,好不容易有個厲害的周瑜,還被羅貫中寫成了一個小氣鬼,許多的戰功也被記在了別人身上,確實是委屈周公瑾了。

《三國演義》成書後,其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再加上近些年的影視作品,基本上都是圍繞著蜀漢和曹魏展開的,所以東吳的知名度自然會遠遠低於其他兩國。

同為三國鼎立的主角,為何東吳存在感這麼低?三個原因替你解惑

東吳所作所為並不出彩

拋開史書和演義,歷史上東吳的作為也並不出彩。這裡說的不出彩並不是指的它的軍隊實力低。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志在“匡扶漢室”,而孫權呢?他在守成。

當然了,其實孫權也很離開,他在位的時候江東地盤一直很穩固,而且東吳的軍隊其實也很強。但是他們卻缺少了一些進取精神。

東吳取得過兩次極大的勝利,一是赤壁之戰,一是夷陵之戰。但是這兩場戰役都是在抵禦兩外兩國的侵略。但他們對外擴張的戰役其實一直打得很艱辛,知名的戰役並不多。

而反觀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次次地以弱伐強,在歷史上大大地刷下了存在感,而作為對手的曹魏,自然也就跟著水漲船高。而且,曹魏統一北方,打過的大型戰役也不少,比如官渡之戰等。

同為三國鼎立的主角,為何東吳存在感這麼低?三個原因替你解惑

歷史記住的不僅是勝利者,還有一些悲情英雄,但是作為中間者,自然就會被歷史淹沒。所以,東吳的存在感要大大的低於蜀漢和曹魏。

當然了,其實東吳也很強,只不過他的政權構成與曹魏、蜀漢都不同,有其特殊性,孫權的所作所為有時候也顯得非常無奈。

就歷史影響力和存在感而言,東吳確實不如蜀漢和曹魏,但在當時的實力而言,東吳卻是一個讓另外雙方都不敢小覷的一個存在!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歡迎留言討論。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