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分封諸侯會削弱自己實力,為何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

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是構成周朝政治體系的三大核心,分封制的推行,使得周朝能夠超越夏商兩朝,成為了奴隸制社會中最接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可以說,分封制是那個生產力落後的時代,透過分割統治權力,以少治多最成功、最高效的制度了。

一、西周初年,周天子曾進行過三次分封,分封制在當時堪稱是最完美、最高效的制度;

很多對分封制帶有偏見的人,我發現他們其實並不瞭解分封制的政治邏輯,他們經常提及的一點理由是:分封制導致了周朝的分裂。

但其實恰恰相反,如果說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那周朝就是秦朝以前最接近統一的朝代了,與周朝相比,夏商兩朝只能算得上是多部落組成的政治聯合體。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明白,周朝所處的時代還相當原始落後,並且這種落後是全方位的。

當時的人生產用的木製農具,交易還在使用貝殼做貨幣,很多人一輩子都在為吃飽飯而努力。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人生活的圈子其實相當小,他們可能畢生都沒出過自己生活的小縣城。

當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無法將人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族群的擴張速度必然受到限制,發展太快則超過了族群的管理能力,發展太慢則社會的發展速度必然緩慢無比。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一個交通基本靠步行,通訊基本靠吼的時代,一個族群的領袖要想管理好超過千人的部落,光是如何協調好不同性格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讓成員和諧相處,少打架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拋開後人為了讓商紂王顯得很殘暴安上去的理由外,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商紂王沒處理好內部的權力分割問題:

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明知分封諸侯會削弱自己實力,為何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

商周兩個部落的矛盾並非一天兩天產生的,早些年的時候周部落首領季歷奉命為商朝抵禦戎狄,在這個過程中,周部落團結諸侯、拉攏人才,勢力不斷壯大,在季歷的帶領下,周部落逐漸發展成為了西方諸侯之長。

不過,也正因為如此,周部落受到了商王的猜忌,後來,商王便找藉口殺死了季歷。

季歷死後,其長子昌即位,即周文王,此時,商周兩個部落之間的矛盾變得格外尖銳,雖然周文王表面還是臣服於商王,戰爭已然伴隨著二者矛盾的加深變得不可避免。

但儘管雙方的硝煙氣息已經非常濃烈,商周部落之間的實力卻依舊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為了提高伐商成功的可能性,周王採取了三手準備:西伐戎狄保障後方穩定、團結諸侯提升自身軟實力,以及向東征伐蠶食忠於商王的部落擴大自身在中原的影響力。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周部落最終擊敗了商部落,成為了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建立了周朝。

前面提到過,周部落自身的實力和商部落是有差距的,於是,周王聯合了庸,蜀、羌、

、微、盧、彭、濮等部落一同伐商,在擊敗商及其附屬部落後,周部落獲得了大量的領地,這些部落遠遠超過了周部落的管理能力上限。

並且在擊敗共同的敵對目標後,周部落聯盟成員之間的關係也不再牢靠,原本的友好關係隨時可能發生利益衝突,周天子要想坐穩自己的王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拉攏、打壓這些曾經的盟友、今日的“臣子”。

周天子吸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決定採取一種比部落聯盟更加穩固、權力更加集中的政治模式,來管理新建立的國家。

這種模式,就是分封制。

團結少部分人靠感情,團結大部分人靠利益。

分封制簡單來講,就是透過權力分割,實現逐層控制疆域的目的。

假如說,原本週天子基於交通和通訊的原因,能夠管理的最大範圍僅僅是王城周圍千里的地域,超過這個範圍,政令便難以到達,老百姓也不太買周天子的賬。

分封制的出現,便使得這個理論範圍,理念上可以無限擴大了。

明知分封諸侯會削弱自己實力,為何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

西周獨特的宗法分封制以血緣為核心,分封制下,周天子將統領的廣闊區域切割成不同的區域,然後把他們分配給家族成員、功臣子弟、上古聖王后人,這樣一來周天子只需要管理好諸侯,便能達到控制天下的目的。

並且,由於諸多諸侯中,姬姓諸侯佔據主要地位,他們還能起到牽制異姓諸侯的作用。

西周的分封制形成了一種由上而下的金字塔統治序列,在這個體系中,周天子是大宗主,諸侯們是

小宗

,在諸侯之下就是卿大夫們,整個體系形成了一種以宗族為核心的命運共同體。

在先秦以前的歷史上,西周透過分封制前所未有地藉助血緣關係,建立了一個遠比夏商時期權力更加集中、更加穩定的國家。

二、分封制為何會走向衰亡?

分封制的優點很多,缺點也很明顯,可以說,分封制的瓦解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前面提到過,構成西周政治核心的三大框架分別是分封制、井田制和宗法制,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係最為明顯,但容易被忽視的井田制作為構成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其實也是非常關鍵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井田制下的農業經濟執行模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西周社會提供了基本的物質保障。

在周朝剛建立的時候,井田制可以給周天子、諸侯帶來穩定的財富,但當分封制下的貴族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塊蛋糕就會越來越小。

按照分封制的設定,周天子將領地分給諸侯,然後諸侯再將領地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又將自己的領地分給士階層。一層層下來,過個幾百年,就會出現周天子領地越來越小、諸侯領地越來越小的現象,體現在農業方面的影響就是:原本的井田制被打破,越來越多的土地落入了貴族手裡。

我們知道分封制有很大的自主權,貴族在自己的封地內享有徵稅、徵兵、行政權。到後面就演變為天子和百姓越來越窮,財富逐漸集中到了積極兼併的諸侯、卿大夫手中。

周王室的沒落、晉國被瓜分,很大程度上都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明知分封諸侯會削弱自己實力,為何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

當然,伴隨著一種制度的過時,總會有改革家研究出新的制度來代替它,井田制也不例外。

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貴族破壞井田制規則侵佔大量私田的行為,越來越難以激發百姓的生產積極性,

當時“民不肯盡力於

公田

”,一些人甚至逃到荒野中自己開闢田地耕種。

一些有遠見的貴族們為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便想出了各式各樣的方式來改變這一局面,例如田氏為了取代齊國,採取了用大斗給民眾貸糧,用小鬥向民眾徵賦稅的策略;韓趙魏三家為了取代晉國公室,更是主動擴大給百姓耕種的土地面積,拉攏人心。

到了商鞅時期,井田制在秦國被徹底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土地私有制。

分封制度下,貴族可以肆無忌憚公然侵佔私田公田剝削百姓的勞動,而土地是構成一個國家的基礎,當老百姓淪為某個貴族的私人勞動力後,也就意味著諸侯國被間接削弱了。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們為了避免因分封而導致勢力分裂、衰弱,他們開始嘗試用官僚政治取代貴族分封制,即用無法世襲的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明知分封諸侯會削弱自己實力,為何周天子不廢除分封制?

對於諸侯們而言,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直觀的要素就是勞動力和土地的增長,當分封制不再適應於春秋戰國時期兼併戰爭的需求時,分封制的退場也就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三、分封制的影響

分封制在我國的歷史上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它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傳播,推動了統一多民族的華夏文明共同體的形成。

但隨著周朝的衰弱,分封制容易導致地方割據的弊端也暴露了出來,以至於到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原本的天下共主已經成為了單純的吉祥物。

文/腦洞趣味歷史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