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對待“問題”青少年兒童,家長、老師怎麼做?

融媒體記者 張玉輝 尹晗 鳳鳳

教育部日前對政協《關於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覆,其中明確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教育部指出,建立全過程青少年抑鬱症防治服務、評估體系。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要規範、持續開展抑鬱症防治等相關知識培訓。加大對非精神專科醫院醫師的培訓,提高其識別抑鬱症的能力。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專案中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各高中及高等院校均設定心理輔導(諮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配備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降低遭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機率

青春期是人生中最朝氣蓬勃的時期,在這段時期裡青少年迅速成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接受《醫師報》融媒體記者採訪時曾表示,青少年正處於生理、心理發育還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且面臨著學習、生活甚至情感、社會等多重壓力及挑戰。如果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缺乏應有的關注,就容易增加青少年遭受心理健康問題困擾的機率。當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時,不及時進行預防、干預和治療,甚至可能會造成青少年自傷、自殺等悲劇的發生。

青少年為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危階段

陸林介紹,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兒童)面臨的心理疾病各不相同,對於6~14歲的少年(兒童),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發病率較高;而14~18歲青少年群體中,抑鬱症的發病率較高。黃悅勤專家團隊完成的首次《中國精神衛生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抑鬱症和未定型抑鬱症發病年齡約為14歲,青少年階段是情緒型問題的高危階段。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人成才成功,為社會服務,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需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合力。這其中,家庭和學校是維護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戰場。”陸林指出,在家庭中,家長的理解和關愛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他建議,家長不僅應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培養青少年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不沉迷遊戲和電子產品、保證8 ~ 9小時睡眠,每天堅持1小時體育鍛煉——均衡的營養、良好的睡眠、適當的體育鍛煉是維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礎。”

陸林指出,學校作為培養青少年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也應教會其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與方法。教師要了解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並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發生。

“目前,有些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平時疏於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一發現青少年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則表現得過於緊張,甚至將其勸退,殊不知,這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帶來更大的危害。”陸林呼籲,學校應以更加科學、理性的態度接納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當他們的疾病康復或病情穩定到足以進行正常的學習、生活時,不僅要重新接納他們完成學業,更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友善的、寬容的氛圍。

如何識別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

陸林認為,觀察青少年是否能夠正常地上學,是否能夠正常地吃飯、睡覺,是否能夠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如果青少年在學校和家庭環境中的情緒偏離正常範圍,行為不符合規範,或生活規律發生明顯改變,如出現失眠、嗜睡、不願跟人接觸,或與家長、老師、同學的溝通出現巨大障礙,甚至出現極端行為,即意味著存在精神問題的可能。建議學校、家長及時帶孩子到專業的機構,找兒童精神科和心理治療師進行進一步評估。“家長、老師切記,青少年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擾時間越長,其將來治療與康復就越困難。”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社會精神病學與行為醫學研究室主任黃悅勤認為,家長、老師在與孩子交流時,要注意方式,用孩子能夠接受的形式來和他們進行交流,讓孩子放下心理負擔,為其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生活學習氛圍。

此外,有家族遺傳史的青少年,家長要加倍關注自己的孩子,他們是易感人群,相較於正常人群,其受到外界的壓力更容易導致患病,切勿給孩子太大的壓力,發現孩子有情緒行為問題的苗頭時,儘快求助專業的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