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和《周易》都強調了一條人生哲理,學會將受益匪淺

《中庸》和《周易》都強調了一條人生哲理,學會將受益匪淺

孔子的為政之道是後世很多王朝都十分尊崇的。即便到了清朝,這個滿族人創造的王朝依舊信奉儒學經典。我們今天就來說說《中庸》和《周易》中的一條人生哲理,對個人的成長是有巨大幫助的。

根據史書記載,魯哀公曾經向孔子詢問過治理國家的道理,孔子對魯哀公提出的策略是要選賢任能,修身以仁。孔子為魯哀公強調了修身治天下的道理,並向魯哀公闡述了“五達道”與“三達道”,並對魯哀公講明瞭“九經”。

之後,孔子對魯哀公說到:“(治理國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孔子提出的這一道理是治理國家的,但是通俗的來講,這句話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任何人,任何國家,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必須有計劃,有規劃,也有目的,做事情要有的放矢,要步步為營,要穩紮穩打,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如果做任何事情,沒有什麼規劃和目的,則會一事無成。除了做事情是這樣外,就是說話,為人處世也應該這樣。在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必須要有所準備,如果沒有準備,上來就亂說,肯定不能做到言之有據,只會讓自己陷入理屈詞窮的地步。

這樣的道理,在《周易》中也有描述,《周易》中說到,“生生之謂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在變化之中的,這種變動不居,大化流行的“生生之道”正是要求我們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要有規劃,有目的,有步驟。

《周易·象傳》中說到,“既濟”卦為“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說的也是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我們要有步驟,有規劃。孔子還說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我們對待工作、學習還有生活都應該計深慮遠,做到有備無患。

無論是《中庸》還是《周易》這些國學經典對我們來說,似乎有些久遠了,不過,即便時空環境不同,但是這些經典之所以被奉為經典,就是對當下的我們依舊有啟示和警醒的作用。

當下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果一個人想要全面發展,想要很好的成長,就必須有憂患意識,就必須穩紮穩打,只有保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這樣的憂患意識,才能在變幻的時代中把握住主動權,才能夠贏得機會,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