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句子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我讀經典】

第一句話: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古文今譯: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我的理解:健全的生活必須是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偏離。什麼意思?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比如我們一邊走著路,眼睛在看著街邊的櫥窗,心裡卻想著工作上的事,嘴裡又喝著飲料,耳朵還聽著音樂。有時候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也忘了剛才櫥窗裡邊的東西,工作上的事還是很亂,飲料不知不覺喝完了,耳朵裡的音樂變得有些吵鬧。

在物質極為豐富的現代社會,“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常常處於形神分離的狀態,就像有人說,“我們走得太快,靈魂都跟不上了。”

老子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我們做什麼事就想什麼事,比如吃蘋果的時候,就細嗅它的香味,品嚐它的清甜;吃飯的時候就安靜地吃飯,細細品味每一口飯菜的味道。經常使自己精神與形體合一,儘量達到一個和諧的狀態,讓自己內心變得平靜。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第二句話: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古文今譯:結聚精氣以致柔順,能像嬰兒的狀態嗎?

我的理解:結聚精氣使身體柔順,就像嬰兒一樣的狀態。

我們知道,人一旦有私心雜念的時候,與人爭執的時候,或者想把什麼東西私自據為己有的時候,往往呼吸就亂了,甚至於身體也會變得僵硬,而導致精氣散失。

然而,初生的嬰兒心無雜念、精充氣和,我們應該儘量保持嬰兒一樣的狀態,要心境靜定,做事用心而不必過於操心,經常能呼吸平順、身體柔和。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第三句話: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古文今譯:洗清雜念而深入觀照,能沒有瑕疵嗎?

我的理解:一般情況下,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一旦發現身上有髒東西、有瑕疵,往往都是第一時間把它清除掉、整理好,再重新變成乾淨整潔的樣子。但是,鏡子放久了,也難免會沾染塵埃,就不能很好地看清自己,所以需要我們不時地擦拭。

在生活中,我們要能洗清雜念、摒除妄見,保持內心明澈如鏡,這樣才能夠觀照萬事萬物,對事物有一個深刻的瞭解,對自己的缺點和問題有個正確的認識,那不就容易改正了嗎?

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身上任何部位的一點兒小毛病,都是身體發出的訊號,小病不顧的話,最後都可能釀成大病。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第四句話: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古文今譯: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

我的理解:在生活中,我們看到有的領導者為滿足一己私慾,比如為謀取名利、地位,或者為了讓政績好看,而不惜損害民眾的利益,強作妄為,因為他們的“有為”,容易把民心給折騰亂了,所以難以管理。

正如有的公司領導,一邊對員工說要善良、要努力,相信大家的能力,但又總喜歡插手員工工作,或者今天告知一個想法、明天宣佈一個方案,亦或以績效考核為由剋扣員工工資。

古話說得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故領導者不可不慎也。如果頻繁地去攪擾民眾,什麼事都干涉干擾,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為無為,則無不治也!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第五句話: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古文今譯:感官和外界接觸,能守靜嗎?

我的理解:我們透過感官去接觸這個世界,去了解、認識萬事萬物的時候,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這容易擾亂我們的內心,讓人迷失方向。

但我們在和外界接觸時,也漸漸明白了,世間的一切事物隨時都在變化著,無法永恆不變,也就不可能永遠地擁有什麼,所以不必過於執迷。當事物的不斷變化給我們帶來各種機遇時,依然可以冷靜地做出選擇,就像我們現在常說的“初心不改,方得始終”。

能不受外界的誘惑和干擾,不迷失自己,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找到解決問題和困擾的根本方法,持守內心的寧靜!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第六句話: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古文今譯: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

我的理解:一個通達事理的人,深入透徹瞭解事物規律,凡事依道而行,為人做事不會使用心機,沒有其他的目的,就像太陽的光芒照耀四方、遍及世界,是自然地施與。

比如,我們撒下植物種子,在陽光的照射和雨水的滋潤下,等條件成熟了,種子就會發芽,一般都能自然地生長。若是急於求成、拔苗助長,結果通常會壞事。

在工作中,有的人難免仗著自己的一點兒小聰明,喜歡耍心機,我們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套路”。就像有的公司領導,為了拉攏人心,運用所謂的管理之“術”,大張旗鼓地施加恩惠,然後強調自己對員工是如何關心、愛護,反而引起員工的反感。所以有人說:“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

我讀《道德經》:這裡修身的工夫,無出其右了吧?

……

從本章內容你收穫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