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蘋果Apple M1 Ultra用上晶片疊加,嘲諷華為技術專利的人不出聲了?

一個比較簡單的比喻:

兩杯50°水倒在一起,溫度不會升高至100°,

兩杯50ml水倒在一起,容量累積定是100ml…

那些有意無意“移花接木”帶偏概念、高呼「溫度不會累計增加」的“人”,

難以撇清有些明目張膽的非

蠢即

壞~

故意混淆概念的原本性質、搞不對稱的所謂引數對比,有些被“雷大善人”帶壞了!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不難發現的一點是:

無論是28nm還是14nm工藝,或是啟用7nm與5nm工藝,現階段「摩爾定律」核心,本質就是

「增加電晶體」

的數量、藉此達到邏輯資料效能的提升!

比如,華為海思研發設計 麒麟9000晶片,大約集成了153億個電晶體的數量:

那麼,兩顆晶片無論是核心架構疊加、還是更純粹的物理介面式疊加,都能累計增至306億個電晶體。

如果不使用

所謂“尖端”製程工藝(5nm&3nm),轉而側重於7nm&14nm甚至是28nm製程工藝,不過於考慮成品芯片面積大小的前提下……

採用核心架構形式、多層式結構的封裝、或者多顆晶片對接,電晶體數量的問題,算是換方式解決了。

實際上,不同結構形式

「晶片疊加」

技術方案,

早就在華為海思麒麟SoC處理器、以及半導體行業普遍得到應用了。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2022年3月,蘋果公司釋出Apple M1基礎版、Apple M1 Pro增強版、Apple M1 Max效能版,然後搞出了

兩個

Apple M1 Max

「晶片拼接」

疊加方案的Apple M1 Ultra……

2019年5月,華為技術釋出Mate 20 X 5G手機,就曾上演了

「晶片貼合」

疊加方案!

一方面是:7nm工藝麒麟980處理器,貼合了一顆8GB容量的快閃記憶體晶片。這顆貼合8GB容量的快閃記憶體晶片,用於作業系統與第三方App軟體的執行。

另一方面是:

7nm工藝巴龍5000基帶5G晶片,竟然也

“額外”

貼合了一顆3GB容量的快閃記憶體晶片:這顆3GB容量的快閃記憶體晶片,用於對高速5G上下行資料的臨時快取!

要知道,彼時的主流智慧手機產品,所配備的儲存晶片「資料讀寫」效率,

本來是無法達到

高速5G資料上下行速率的~

華為技術在巴龍5000基帶晶片上面,貼合方式額外疊加了一顆3GB容量快閃記憶體晶片,完美解決了5G高速資料上下行問題,儘管付出了更高的成本、體驗卻是無法比擬的!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然而,華為彼時卻沒有提到更強5G技術體驗背後,額外貼合了3GB快閃記憶體晶片的成本問題。直到第三方機構拆解,才發現華為Mate 20 X 5G主機板,是晶片雙層疊加的設計。

3年前的華為

全球首款全架構、全頻段支援5G高階智慧手機,基於上述「晶片貼合」方案,騰出了更多機身空間增加電池容量、提升彼時更具實用價值的續航體驗。

同時,外界也就不難理解的是:

彼時還是華為旗下的榮耀品牌中端5G手機,為什麼在同場測試5G網路速率與資料穩定性之際、

碾壓了

彼時搭載高通驍龍芯5G晶片、

「友商」

所謂的高階5G手機……

華為技術公司彼時輪值的董事長 郭平,正式確認了將嘗試的晶片技術迭代方案,也就是透過「面積增大 換來 效能提升」技術路線。

不過,現實還是需要認真面對的:

2017年釋出的麒麟970處理器晶片,華為海思團隊是基於10nm工藝設計的,大概100平方毫米(指甲蓋)大小,晶片內部集成了55億個電晶體~

2020年釋出的麒麟9000處理器晶片,華為海思團隊是基於5nm工藝設計的,同樣晶片尺寸面積大小的基礎上,晶片內部集成了153億個電晶體!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也就是說,5nn製程工藝的麒麟9000處理器、相對10nm製程工藝的麒麟970處理器,晶片尺寸面積差異不大的情況下,

晶片內部 多集成了 近100億個電晶體……

(在這裡,先拋開 麒麟9000平臺 內部集成了 巴龍5000基帶晶片的結構問題)

第一、

無論是類似於Apple M1 Ultra晶片拼接,還是麒麟980處理器時代的晶片貼合,就算基於鴻蒙OS底層「軟硬體生態一體化」優勢,也必定要面對晶片疊加

發熱

問題!

尤其是搭載到高效能的智慧手機產品,

這種機身空間內部“寸土寸金”的裝置!

第二、

基於相對

更大面積

形成的多電晶體晶片,很顯然更是關乎機身空間的利用率,這是在解決晶片發熱的基礎上,同樣要解決的「物理疊加」2顆以上晶片

面積

問題。

原本推動製程工藝迭代,就是尋求芯片面積不變、整合電晶體數量,進而提升效能~

第三、

就算解決了晶片拼接或貼合引起的 佔用面積更大、發熱量更大的問題,還要考慮相應的功耗更大——

耗電量

不可避免會更大的問題……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關於晶片疊加,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各品牌智慧手機廠商,都在推動「摺疊屏」手機!

華為技術最早推動 Mate X 摺疊屏手機,基本被認為是“帶動”國產「京東方」柔性顯示面板的技術成熟應用。(這跟三星的摺疊屏手機、彰顯其三星柔性顯示屏一樣)

一個小插曲兒是:華為技術Mate X外摺疊設計、三星手機初代 內摺疊設計,都曾讓主導Android迭代的谷歌極為重視,並將兩種螢幕摺疊方案的

互動邏輯

併入開發線!

隨後被指

“蹭一波兒熱度、刷一下存在感”

的小米手機摺疊屏,以及OPPO Find N摺疊屏手機,都開始出現了。

有意思的是,已經併入了OPPO旗下的「一加手機」方面,也在2022年4月份被曝出了

「正在開發摺疊屏手機」

相關訊息。

而事實上,又何止呢?

獨立發展的「榮耀」品牌團隊方面,甚至表態稱

「摺疊屏手機是行業未來」

……

華為確認「晶片疊加」技術路線之際,發現一件“如此巧合”的趣事兒,難免讓外界忍不住去揣測:推動摺疊屏手機成為主流,似乎更適合晶片疊加技術方案?

晶片疊加更適合?華為確認之際,發現一件趣事兒

外界之所以認為「摺疊屏手機」與對應的「晶片疊加」存在某種“巧合”,也不是毫無緣由的……

首先是,

摺疊屏手機 擁有相對更大的機身空間,正好滿足晶片疊加方案需要解決的

更大面積

佔用問題;更大的機身空間,意味著散熱面積也更大,進而緩解發熱量問題!

其次是,

同樣得益於 摺疊屏手機 更大機身空間,可以內建更高容量的電池模組,對沖一下 晶片疊加方案 更大功耗問題。(更大螢幕的本身,並沒有對等比例的耗電)

所以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推動摺疊屏

主流

化,將更適合晶片疊加?

摺疊屏手機的產品形態,不完全是為了晶片疊加……

但,卻是更適合晶片疊加的產品。

——你覺得呢?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蔡發濤

作者:蔡發濤 | 百度百家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