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弱小無力的秦國,為何能逐漸變強,最終六國歸一?

秦國國君嬴政在滅了六國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王朝,他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超過了三皇五帝,所以稱為始皇帝。秦朝雖然和隋朝一樣都是極其短命的王朝,但是這兩個王朝給中國做的貢獻很多,存在感也是很強。起初秦國只是處在中國西邊的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為何卻最終吞併六國,建成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呢?

原本弱小無力的秦國,為何能逐漸變強,最終六國歸一?

秦始皇

剛開始秦國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比較大,但是物資睏乏,中原各國發展比較早,看不起秦國,與其各方面的交流相對較少。到了秦穆公時期,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蹇(jian)叔等大臣,國力有所強盛。又經過很多代,秦獻公也是勵精圖治,包括廢止人殉、遷都、擴大商業活動等措施,並且為了收復曾經失去的河西打了好幾仗。秦獻公所做的這些措施為秦孝公時的變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孝公繼位後,臥薪嚐膽,求賢納士,求取富國強兵之策。當時在魏國的商鞅得知後,立馬趕來投奔秦孝公,想要一展畢生之才華。秦孝公與商鞅兩人從此惺惺相惜,明君遇名臣,國力怎麼可能不強?商鞅變法,秦孝公為他排除萬難,一直給予堅定的支援。商鞅以法治國,賞罰分明,遷都咸陽,廢井田,統一度量衡,使得秦國很快富強起來。秦國人在變法之前好勇鬥狠,私鬥不斷,後來在鼓勵之下,人民怯於私鬥,勇於為國家打仗。在商鞅帶領下,秦國不久便收復了丟失已久的河西之地,從此再無有人小瞧秦國。

原本弱小無力的秦國,為何能逐漸變強,最終六國歸一?

商鞅變法

其後,秦惠文王(秦國曆史上第一個稱王的國君)、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5位國君都為國家盡心盡力,沒有不務正業,依然沿用商鞅的法令。在這5個國君手下出現了張儀、甘茂、範睢、白起、呂不韋等能力很強的將相。秦昭襄王時,長平一戰,白起殲滅趙國 40萬大軍,更是奠定了其第一強國的地位(專家估計,整個戰國的戰爭傷亡在二百五左右,白起一人就殲滅了六國共一百萬左右)。到嬴政繼位時,只要秦國內部不出現重大問題,不統一都是很難的。最終,嬴政重用李斯、王翦、蒙恬等大臣,使用10年時間,如風捲殘雲一般席捲6國,終於大一統。

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日益強大,但只要6國能夠合力,還是能夠阻擋住秦國的,可是6國卻各懷鬼胎。在長平之戰時,如果其他5國可以幫助趙國,白起是絕對殺不了趙國40萬大軍的,可是以齊國為首的其他國家卻在看戲,不給予趙國一點兒幫助,直到趙國40萬大軍被滅之後才去幫助大勢已去的趙國(齊王對“六國滅齊”一直心有芥蒂,如果長平之戰幫了趙國,也許不久之後,齊國又要遭趙國的攻擊)。至此,已經很難有人能夠阻擋秦國統一的步伐了。

秦國能夠統一,其優勢的地理位置也佔據了很大原因。秦國東邊是函谷關和潼關(只要守住函谷關就可以了,歷史上的聯合伐秦最多都是打到函谷關外面),南面是大山,西邊和北邊也不足以給他造成致命的危險(秦昭襄王時,宣太后誘殺義渠王,義渠國滅),正是這得天獨厚的的地理優勢,秦國在變法,有大動作的時候,無後顧之憂。

原本弱小無力的秦國,為何能逐漸變強,最終六國歸一?

函谷關

綜合來看,小編認為秦國能夠統一的根本原因在於商鞅變法成功,還有就是秦惠文王時期取得了巴蜀之地,解決了秦國戰時一直存在的糧草不濟的問題。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司馬錯伐蜀則為秦統一中國打下軍事基礎,二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同等之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