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前言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許多的改革家,如果要問他們中間開天闢地的宗師是誰,那非商鞅莫屬。

雖然世人對他的功過褒貶不一,甚至有人說他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但稱他為中國歷史上改革家中的大佬,他肯定是當之無愧。

他從一個位極人臣、威風八面的秦國國相到受車裂之刑而死無全屍的階下之囚,這悲慘結局令無數後人感慨萬千。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商鞅,戰國時期的衛國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所以稱衛鞅、公孫鞅。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

他不懼權貴,不畏惡名,透過兩次變法,使秦國政治經濟從落後於其它六國變成領先六國,而他最後卻淪為階下囚。

不但他自己遭受車裂之刑,而且全家被誅殺。

那麼他為什麼會落下這麼悲慘的結局,難道僅僅是帝王個人使用“兔死狗烹”這種政治手腕這麼簡單嗎?不,其實這都是由於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政治需求不斷髮生變化而帶來的必然結果,

商鞅不過是政治犧牲品而已。

兩次變法,使大秦帝國國富民強、睥睨群雄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戰國初期,秦孝公看到秦國在政治經濟的方方面面均落後於其它六國的局面,

意識到如果秦國不增強實力,則秦國會被其他國家強行吞併的現實,

下定決心要變法圖強,這時候商鞅進入了他的視野。君臣二人幾輪商談,一拍即合,大秦帝國的改革大業拉開帷幕!

1、 舌戰群儒,統一認識

一說起舌戰群儒,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國中赤壁大戰時諸葛孔明前去東吳,說服孫權手下那一群謀士時的那場激烈辯論。其實早在戰國時的商鞅就做過這種事兒,並且做的十分出色。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秦孝公想要讓商鞅搞改革,他再是帝王,也得叫朝中大臣理解、支援,所以他把大臣們招集起來“商談”這事。

明著說是商談,實際上是說服,至少要達到叫大臣們在改革的這事兒上閉嘴的目的,以減輕改革遇到的阻力。

商鞅雄辯大才,以歷史進化的思想為武器,輕易擊敗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法古無過,循禮無邪”政治主張,順利地把朝中大臣的思想統一到了一起。

那些舊貴族心裡服不服氣不知道,也不重要,只要嘴上服氣即可,這就是以權行事的威力!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朝中大臣可以用權力和口才讓他們閉上嘴,可這招兒在百姓那兒不好使,不是有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之說?也有一人之手難堵天下悠悠之口的說法?不過這難不倒商鞅,

他用了一招"立木為信"

,就取得了百姓們的信任。

2、 兩次變法

秦國在商鞅的主持下一共搞了兩次變法,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56年,第二次是在六年之後的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第一次主要解決農業生產和國家軍隊兵源的問題,也就是為把秦國變成強大的戰爭機器打下堅實基礎。第二次主要加強了國家中央政權對地方貴族政權的控制,也就是中央集權。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商鞅在兩次變法中有兩點一直為世人所詬病。

第一點就是連坐制,即一家有罪則其他九家必須檢舉,如果不檢舉,那麼十家受其牽連,不揭發檢舉的受“腰斬”。

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

這也是後世人說商鞅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的根本原因所在。許多人認為商鞅是輕罪用重刑,對百姓過於苛刻和殘酷,其實這種觀點是在用“感性”思維來考慮政治問題,而政治是沒有“感性”的,它只有“理性”。

秦國當時經濟落後,社會混亂,人心散漫,正是所謂的亂世。亂世用重典,沉痾下猛藥,要想讓秦國迅速崛起,用重典治世,是商鞅的唯一選擇。

這和三國時諸葛亮重典治川是一個道理。

第二點就是商鞅變法中的仰農抑商問題,後世有人說他是限制了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他並不反對正常的工商業,他反對的是販賣華麗的與農業生產無關的奢侈品。

經過商鞅的兩次變法,秦國里老舊的各項制度被廢除,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國力空前強大,

秦國也因此一舉變成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

當然商鞅自己也得到了他該得到的,秦孝公把於、商兩地的十五個邑封給了他,並賜他封號商君。

國家富強,個人功成名就,付出的代價是傷害了過多的權貴利益,終致橫屍街頭

秦國國相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他命運無常背後的政治邏輯是什麼

人常說不做事的人不會有錯,做事的人才會犯錯,做的事越多犯的錯也就越多,這還說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兒,做大事的人呢,更是這樣。

商鞅既是如此!

商鞅搞變法,不論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

他是在變誰的法?他是在變過去的法!

變革過去的法,就必然會傷害過去的法所保護的利益群體,也就是要傷害權貴階層的利益。

前文己講到過,對於商鞅變法,舊貴族礙於秦孝公的壓力閉上了嘴,可是心裡是不服氣、不滿意的。秦孝公一死,就沒有人給商鞅做靠山了。人說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沒了人,商鞅的好日子就算是到了頭。

秦惠王一繼位,舊權貴的新興代表公子虔等人新仇舊恨一起算,聯名告發商鞅想要謀反,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秦惠王不敢惹眾怒,下令要逮捕商鞅。

商鞅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想要反叛,可他的那點兵力哪裡是他親手使之強大起來的秦兵的對手?一戰即敗!

秦惠王把商鞅屍體車裂後示眾,並下令誅殺了商鞅全家老小。至於秦惠王有沒有誅滅商鞅的九族,史書上並無記載,如果商鞅真是被誅了九族,那他真是用自己打造的“連坐”利刃害了自己。可嘆!

商鞅由位極人臣到階下囚背後的政治邏輯

商鞅能位極人臣,這是因為秦孝公想要國家變法圖強,商鞅是順應了國家發展的政治需要,也可以說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大潮流,所以商鞅才順風順水,平步青雲。

商鞅最後淪為階下囚,這是因為經過變法,秦國己然變得強大,強大之後,大秦帝國的下一步就是向外擴張。國家向外擴張要依靠誰?依靠商鞅嗎?他根本不是那塊料,還得依靠國家的貴族勢力。當時的情況,如果商鞅在臺上,那些貴族勢力有可能上位嗎?不可能,所以這時候商鞅的存在就成了國家向外擴張的阻力,或者說是阻礙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大家說商鞅不死行嗎?肯定不行!他必須死,往大了說,這是歷史的選擇!

商鞅雖然被殺,可他制定的法律卻依然作為大秦帝國的法典一直在使用,這也佐證了形成國家向外擴張阻力的僅僅是商鞅這個人!

聽雪者說

人們考慮問題總是習慣於“感性”地去考慮,可是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規律性,並形成“理性”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並善於理性考慮問題。商鞅的命運簡單講就是“順、昌、逆、亡”,就這麼簡單!

我們現在沒必要過多為古人憤憤不平,感嘆命運不公,說什麼兔死狗烹。我們需要去反思、去學習古人身上的特點,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無愧於這麼好的時代。

參考資料:《史記》、《資質通鑑》

聽雪之無聲,察未動之機。聽雪者評文說字均是鄉野傳說,切勿對號入座,祝各位身心安康!

宣告:本文由聽雪之無聲1919原創,歡迎關注!文中圖片來自網路,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小編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