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原創】【首發】文:黎海濱(lihaibin)

-

雞年將盡。我夜讀閒書雜文。

偶然翻讀到海波先生所寫的長文《我所認識的路遙》,其中一些章節,令我心生感慨。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作家路遙~

1982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

據路遙生前摯友海波先生回憶,路遙出名之後,竟然“不報恩”。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由於生活環境所限,路遙的前半生一直處在這樣那樣的困難之中。在戰勝這些困難的時候,少不了別人的幫助。隨著路遙在全國知名,有些曾經幫助過他的朋友,想見一見、“拉會話”的簡單要求,路遙也不能一一滿足。於是,這些人不高興了,透過各種渠道給路遙捎話,表達自己的“委屈”。

因為這些人中,有許多人和海波也認識,所以海波就成了給路遙“捎話”的不二人選。

當海波把親人朋友的“抱怨”說給路遙聽了之後,路遙的回答卻令海波大吃一驚——

路遙說:“這號話你以後不要給我說。”

海波問:“為什麼?”

路遙說:“辦不了。也不想辦!”

海波說:“你怎麼能這樣啊?你應該報恩啊。”

路遙說:“正因為應該報恩,才不能管這些事情。”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然後,路遙開啟心扉,給海波詳細講述了自己不報恩的理由——

路遙說:“像咱們這樣出身的人,要想成點事,就不能報這些恩;這樣報恩,肯定一事無成。為什麼呢?因為咱們來自社會的最底層,每前進一步,都得到過許多人的幫助;那些幫助在當時的情況下,都很重要,都值得報恩。比如有人給咱們借錢花,還有人事事處處抬舉咱,你說這恩情大不大,該不該報?”

路遙還說:“該報的恩這樣多,我們又有怎樣的能耐呢?幹咱們這一行的人都是些‘水泡棗’,聽起來名聲大,事實上沒實力。打官司不如法院的人,處糾紛不如派出所的人;搞‘農轉非’、幫忙入學和提拔更是門也沒有。……這情況那些求咱的人並不知道,他們以為咱們‘面子大’、‘分量重’,一句頂他們千萬句。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另外,咱們就沒有那麼多閒工夫。如果咱們把工夫都花在這些事上,還有什麼工夫看書和搞創作?如果創作也搞不上去,像一隻只會叫喚不下蛋的雞,誰還能看得起咱?說不定現在求咱的人,都變成笑話咱的人了。”

“我這樣說,絕不是不講人情,不報恩,而是要實事求是地報恩,腳踏實地地報恩,把報答別人和促進自己結合起來。最好方法是,努力地寫東西、出作品、出名聲。如果我們寫的作品能說出他們真處境、真感情、真擔心、真期望,那麼這恩就報‘深’了,不但他們能感覺到,他們的兒孫也能感覺到,歷史也能感覺到。”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原來,路遙深知自己的能力所限,便拒絕採取世俗的方式報恩。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與心思,全部傾注於筆端,傾注在文學創作上,用自己的文學作品來道出最底層人們(也就是自己的恩人們)的“真處境、真感情、真擔心、真期望”,為他們樹碑立傳,進而引起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注。

說白了,路遙不是不報恩,而是採取一種獨特的方式報恩。這種方式,正如路遙自己所說,就是用自己的筆,為最底層的親人、朋友、同類“鼓與呼”——

“俗話說‘大恩不言報’,不言報不是不報,而是光報不說;大恩大報,小恩也大報,把所有的恩情‘紮成捆、打成包’集中起來一齊報。”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

此生受恩太多,路遙決心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這種報恩方式雖然奇特、另類,然而路遙真的做到了。

路遙,原名王衛國,漢族,1949年12月3日生於陝西榆林市清澗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7歲時因為家裡困難被過繼給延川縣農村的伯父。

他曾在延川縣立中學學習,1969年回鄉務農。這段時間裡他做過許多臨時性的工作,並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

1973年,路遙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學習,其間開始文學創作。大學畢業後,任《陝西文藝》(今為《延河》)編輯。

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82年,路遙發表中篇小說《人生》描寫一個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經歷,引起很大反響,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轟動全國。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1988年,路遙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冊。他在近十年間的廣闊背景上,透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程序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路遙因此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且該書未完成時即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路遙因肝硬化腹水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

作家路遙軼事:此生受恩太多,只能以寫作的方式“打包”相報~

-

偉哉路遙!其情其義,令我輩望而生嘆;其皇皇鉅著,更令我輩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