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賈誼

在《過秦論》中賈誼提到秦始皇之所能能夠一統,主要就是秦國前六代君主的積累,嬴政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發展與提升,如此才能在最終統一六國,建立我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很多人都知道“六世”分別是: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駟、秦武烈王嬴蕩、秦昭襄王嬴駟、秦孝文王嬴柱和秦莊襄王嬴異人,那麼這六個人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變法的奠基人與支持者

戰國初期,秦國之所以能在六國中快速崛起離不開一類人,他們就是變法的實施者與支持者,而這其中就有秦國的兩位著名君王秦孝公嬴渠梁與秦惠文王嬴駟。

1.秦孝公與商鞅變法

春秋時期周禮崩潰,列國為了提升各自的勢力不斷變法圖強,戰國年間第一個崛起的霸主就是魏國,依靠著李悝變法、吳起的軍事變革使得經濟與軍事實力大增。

為了爭霸魏國與秦國在河西展開了幾十年的戰爭,秦獻公在位23年打了23年的仗,使得秦國的國力消耗殆盡。與此同時,歷史大變革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但這一切秦國皆落後於東方各國。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總的來說,齊、楚、燕、趙、魏、韓六大國不斷崛起時,秦國則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為了增強秦國實力,為了能在列國中取得一席之地,繼位新君秦孝公引進人才變法圖強。

秦孝公第一步先是消除了國內老氏族的阻力:“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隨即向天下有才學的人頒佈《求賢令》,為變法圖強儲備人才。

《求賢令》中有這樣一句話:“但有能出長策、奇計而使秦國恢復穆公霸業者,居高官,領國政,與本公共治秦國、分享秦國……”可見秦孝公的胸懷之大。

衛鞅本是衛國人,從小就喜好“刑名之學”,但其母國衛國弱小無法施展胸中抱負,後來到了魏國依然得不到魏王的賞識,恰在此事他看到了秦孝公的招賢令,“商鞅變法”由此拉開了序幕。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孝公與商鞅暢談了三天三夜,制定了一個持續100多年的國策,總結下來大致就兩個字“耕戰”,也就是種地和打仗。

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並實行土地私有制,若是一戶人家努力生產的糧食布帛多的就會被免除奴役,直接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戰場之上,士兵的功勞皆以斬得敵人首級來計算,而後授予不同的爵位和賞賜。

耕種方面不勞動的人就會受到懲罰,貴族若是沒有立軍功也不得到爵位,更享受不了特權,這兩個政策極大地鼓勵了農民的積極性,打擊了奴隸主的特權。

除此之外,商鞅變法還在政治、律法上進行了改變,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深入秦人的心中,確立了以法治國的國策,為統一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此後的十多年裡秦國的經濟、軍事不斷增長,一度達到了“ 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的局面,後來還從魏國手裡奪回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函谷關要塞,為東出爭霸拉開了帷幕。

2、嬴駟使得變法繼續鞏固

秦惠文王名嬴駟,孝公去世之後他登基稱王,曾經嬴駟觸犯了秦法受到了商鞅的制裁“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結果他自己被“流放山野”,太子傅贏虔被割掉了鼻子。

秦孝公死後嬴駟便車裂了商鞅,並且將其家族誅殺,不過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他卻並不反對商鞅變法,甚至還是商君法的鼎力支持者。

惠文王繼位之初並無太大的權力,朝中被支援商鞅的新法派與支援舊制度的老世族把控,為了鞏固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他不得不殺了商鞅。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其一能穩固老世族的力量,其二還可把新法派的仇恨轉移到老世族身上去,如此惠文王便可坐收漁翁之利。事實也的確如此,透過一場場政變老世被清除,嬴駟也得到了新法派的支援。

商鞅、秦孝公雖死,但秦國新法在秦惠文王的支援下依然實行著,這是東方六國的變法很難做到的一點(持續性不強),有了一個穩固的後方嬴駟開始了自己的東出戰略。

《史記張儀列傳》中記載:“三晉多權變之士,夫言縱橫強秦者大抵皆三晉之人也......”而在這些人中張儀無疑是佼佼者,惠文王拜他為相主持秦國邦交大局。

河西之地一直是魏國、秦國的矛盾點,張儀出任秦國相國後採用“連橫”手段說服魏惠王,幫助秦國徹底拿回了上郡15縣,黃河天險自此歸秦國一家所有。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與此同時,張儀還說服了楚國與秦國聯姻,以至於秦國“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南取漢中”時,楚國對秦國的威脅都被排除在外,使得秦國的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大增,天府之國就是在此時打下來的。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打通了漢中、巴、蜀的道路,從西面可以威脅到魏國與楚國,戰略意義非常的大,惠文王與張儀的功勞不亞於秦孝公與商鞅。

二、金戈鐵馬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名嬴稷,他是秦惠文王的兒子,繼承了父親鐵血的手段與個性,在位的幾十年裡把六國的有生力量基本打垮了,為後來的一統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宣太后與魏冉

昭襄王繼位之初因為年少,其母宣太后聽政並以魏冉為將軍,這一時期宣太后與魏冉治軍備戰、富國強兵,多次與魏國、楚國展開大戰,魏國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楚懷王被殺楚國從此衰落。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自戰國以來,齊國一直是東方軍事、經濟與政治最強大的國家,宣太后與魏冉則在暗中不斷謀劃,東方各國合縱攻打秦國時齊國卻坐收漁人之利,逐漸成為眾矢之的。

此時秦國率先出擊討伐齊國,這一戰中齊國被打得只剩下兩座城池,昔日的東方大國陷入衰敗,再也無力逐鹿中原與秦國抗衡。宣太后去世秦昭襄王親政,暗中積累多年的力量使得他成為了戰國巔峰的君王。

2.昭襄王、白起和范雎

昭襄王在位時間很長,但真正掌權則是在中後期,這一時期他任用範睢為相國、白起為大將,政治上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軍事上則不斷蠶食六國的土地。

三人聯手的著名戰役有很多,但最出名的一戰莫過於長平之戰,秦國不斷蠶食韓期間趙國想坐收漁人之利,結果引發了秦趙之間的上黨之爭,進而長平之戰爆發。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此戰秦趙百萬大軍對峙3年,秦國憑藉著強大的綜合國力、外交力量耗盡了趙國的糧食,無奈之下趙國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秦國則秘密派遣大將白起擔任軍中大將。

40萬趙軍孤軍深入中了白起的計策,被秦軍圍困在長平忍受之苦,範睢以“攻人”的思想誘導昭襄王殺死俘虜,結果便有了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的慘劇。

從此之後,趙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合縱之策再也擋不住秦國東出的步伐。總的來說,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等皆是發生在昭襄王時期。

秦國真正的金戈鐵馬時代就是發生在這一時期,昭襄王以一己之力先後擊潰了魏、楚、齊和趙四大強國的有生力量,並且使得秦國的版圖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大。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三、作為較小的三個君王

秦孝公拉開了變法的序幕,秦惠文王把變法繼續維持下去,秦昭襄王則把變法的效果推向了一個高峰。相比於這三位君王,六位之中的其餘三位雖然有功勳,但功績卻要小上一些。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的嫡長子,也是秦昭襄王的哥哥,但此人太過於崇尚武力,以至於在公元前307年因在周天子處舉鼎意外身死。從時間上來看,秦武王當了3年的皇帝略有功勞,但卻不足以和以上三位相提並論。

秦孝文王名字叫做嬴柱,他是昭襄王的兒子,一生基本都是在太子之位上渡過,僅僅只做了3天的王便匆匆去世,他基本對秦朝的一統沒什麼貢獻。

更甚至,嬴政的皇后華陽夫人還是楚國外戚的主要代表,一度影響了秦國後期的國政,壟斷權利、損公肥私,差點就秦國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秦始皇大統一的背後,奮六世之餘烈都是誰?又做了怎樣的貢獻

秦莊襄王名字叫做嬴異人,原本他沒有資格繼承秦國的王位,但因呂不韋的幫助使得他認華陽夫人為母親,在華陽夫人的幫助下順利登基稱帝。

為了感謝華陽夫人與呂不韋,嬴異人給了兩人很大的權力,以至於在位期間華陽夫人尾大不掉,呂不韋勢力不斷增加,為後來的隱患埋下了伏筆。

與此同時,嬴異人因過度寵幸趙姬並在去世前給了她很大的權力,嫪毐之亂也在此時種下了種子。當然,嬴異人也有一定的功勞,攻滅東周、蠶食三晉拓寬了秦國的土地。

綜上所述便不難發現,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只是一句籠統的話,六代君王僅僅只有3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正是這三人使得秦國大增並削弱東方六國,為嬴政的一統奠定了基礎。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過秦論》、《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