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著幾天拉肚子,一查腸內竟有30多顆息肉!會癌變嗎?

本文轉自【健康杭州】;

王大伯(化名)今年72歲,平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每天都要抽上一包半的煙,喝一斤多的白酒,每頓不吃點肉類葷菜就難受。

1個多月前,王大伯連著幾天拉肚子,一天三四次,剛開始還以為吃壞了肚子。可過了幾天,大便次數沒有減少,偶爾還帶點暗紅色的血,而且偏稀。

王大伯感覺不對勁,於是到桐廬縣中醫院做了腸鏡檢查。腸鏡檢查發現,大腸內長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竟有30多顆,小的約0。2*0。3cm,大的約1。2*1。5cm。

腸息肉就像埋藏在身體裡的“地雷”,不知何時就會“爆炸”。早發現、早治療,儘早摘除息肉,可有效預防癌變。最終,消化內科主任蘆興安把大伯這片“地雷”徹底掃除了。

如今,大腸癌發病率趨向年輕化,大家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1

為什麼腸道里會長息肉?

腸道粘膜類似於人的口腔黏膜,任何細微的刺激可能都會導致息肉的生成,大概有以下幾種原因:

●飲食不合理:

刺激性的食物、醃製食物、高脂肪、高蛋白的飲食對腸道的刺激和傷害很重。長期攝入這類食物,最終可能會導致息肉的生成。

●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便秘:

不及時地排便,會導致糞便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糞便中的毒素會持續刺激腸道黏膜,最終導致黏膜損傷出現息肉。

●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病變是導致炎症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於結腸手術後吻合口部位。

●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導致息肉生成的原因,這種情況在男女性別上的機率是一樣的。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症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2

長了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腸道里就算長了息肉,早期也很少會出現不適症狀。只有小部分人在息肉長得比較大時會出現不適,大部分人都是在檢查身體時才會發現。

當息肉長大後可能有以下表現:

▼典型症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其他症狀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等症狀。

#3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是指大腸腔內黏膜表面隆起,導致區域性增生的一類病變。腸息肉分為腺瘤性、炎性、增生性等多種,是腸癌的“癌前病變”。有資料顯示,70%左右的結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而良性息肉到癌變一般

僅需5年時間。

腸鏡見到最多的是

腺瘤

,絨毛含量越多,體積越大,癌變的機率越高,所以需要處理;其次是

炎症性息肉

,也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也建議摘除;

增生性息肉

屬於非腫瘤性息肉,與癌沒有直接關係,可以不處理,但如果比較大的也建議摘除,因為內鏡下增生性息肉跟鋸齒狀腺瘤比較難鑑別。

腸息肉變成大腸癌受多種因素影響,如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等。長期喜歡吃油煎、煙燻、燒烤等高脂肪食物的人群易患病。此外,還與抽菸、喝酒、反覆腹瀉、便秘、過度疲勞所致的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關。

蘆主任建議,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規律、飲食結構要合理,減少脂肪類食物的攝入,包括動物油和植物油。以魚、禽、瘦肉、低脂奶製品代替動物油過多的肉食,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增加綠色葉類和根類蔬菜、水果的攝入,多吃澱粉和纖維多的食物,比如芹菜、燕麥等。多吃新鮮食,少吃醃、燻食物,不吃發黴食品。

蘆主任提醒,有腹痛、便血、大便性狀改變、腹部不適等消化道症狀的患者應及時就診必要時做腸鏡檢查,明確診斷。

#4

哪些人群需要腸鏡檢查?

1。40歲以上的普通人群,無論男女,均應做一次胃腸鏡檢查。如有陽性發現(潰瘍、息肉等),在做完治療後均應定期複查。

2。有食管癌、胃癌、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可將初檢年齡提前到40歲甚至35歲。

3。長期擁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抽菸、喝酒、飲食不規律或暴飲暴食或大魚大肉,喜吃醃製食品和燒烤,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

4。出現消化道不適的人群,比如胃部不適,可表現為上腹痛、下腹痛、反酸、噯氣、飽脹等;腸道不適,可表現為下腹痛,大便習慣與性狀的改變,比如每天排便一次變為排便多次,或者便秘、便稀、便血、鼻涕狀黏液血便等。

5。體檢時發現 CEA 、CA199等消化道腫瘤標誌物升高的人群,需要儘快做胃腸鏡以進一步排查。

供稿丨桐廬縣衛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