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學霸:一個清華一個北大,最愛一題多解

常德石門縣有對雙胞胎“姐妹花”,叫楊斯琪、楊斯儀。7月24日,姐妹倆分別收到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那一刻,石門縣蒙泉鎮將軍山村沸騰了,鎮村還專門為她們辦了場表彰大會。

雙胞胎學霸:一個清華一個北大,最愛一題多解

過完這個暑假,姐姐楊斯琪將前往北京大學學習醫學;而妹妹楊斯儀則選擇了清華大學的建築專業。“我們從小就沒有離開過彼此,以後也在同一座城市上大學。”8月2日下午,姐妹倆在接受三湘都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們以這種“雙向奔赴”的方式,在各自的領域學知識、長本事,將來努力報效國家和社會。

最愛的遊戲,是探索一道題的多種解法

“我的陪讀生涯完美結束!”7月24日,姐妹花的母親徐俊更新了一條朋友圈。這天,正是兩個女兒收到錄取通知書的日子。

“兩個孩子性情上相近,平時在吃穿方面,口味和審美都驚人的一致。”徐俊告訴記者,初中和高中學校實行電腦編班,姐妹倆六年都被分在不同的班級,“但她們的成績在各自的班裡都能名列前茅,就算偶爾出現考試失誤,錯處都幾乎一樣。”

雙胞胎學霸:一個清華一個北大,最愛一題多解

一個清華,一個北大。優異的成績背後,是否有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借鑑?談及學習心得,姐姐楊斯琪認為,學習要有計劃,“一天、一個星期要掌握哪些內容,一定要有序安排好。”妹妹楊斯儀則說,不管是考試還是平日學習,心態一定要好,“要重視錯題歸納,遇到問題及時分析、調整思路。”

在徐俊看來,從小到大姐妹倆最愛的“遊戲”,就是一起探索一道題的多種解法,互相分享掌握到的解題決竅,一起討論較量有滋有味,“三年高中,她們沒有上過補習班,全靠一起查漏補缺,遇到難題互幫互學。”

“本來希望孩子學一下畫畫、彈琴,女孩子這樣文靜一點。”爸爸楊生文告訴記者,兩個女兒卻偏偏喜好運動,愛打籃球和羽毛球。

關於未來,學醫學的楊斯琪對北大校園充滿期待,想結識更多更優秀的朋友。即將前往清華學建築的楊斯儀則計劃著,要多參加社團活動,豐富自已的大學校園生活。

時刻陪伴,不讓孩子當留守兒童

“孩子聽話,圓了我的大學夢!”以前家裡條件差,楊生文初中畢業就南下打工。在工廠流水線工作多年後,他與同為初中學歷的徐俊相識並結為夫妻,“打工也只能幹流水線,吃夠了沒文化的苦。”

2004年,雙胞胎姐妹出生,輾轉到山東務工的楊生文也沒有回家。家中一下添了兩口,高興之餘,生活的擔子更重了。家境不好,但在教育子女上,夫妻倆觀念一致:不讓孩子當留守兒童。

徐俊在老家一手把孩子帶到3歲,可以上幼兒園了,又舉家搬到廣州。租房安家,一住就是8年。“帶娃掙錢兩不誤。”夫妻倆勤奮肯幹,自己當起了小老闆,日子越過越好。

“小學階段每天都守著她們做作業,不完成不能玩。” 徐俊說,好在兩個孩子也聽話,從上小學時姐妹倆成績都是在班上數一數二。

孩子上五年級時,夫妻倆考慮到異地高考戶籍問題和家鄉的基礎教育優勢,便決定由媽媽帶著女兒回石門上學,爸爸則留在廣東打理生意。

起初,姐妹倆上學都是在一個班級。考慮到每個老師教的知識點、教學方法多少會有區別,夫妻倆特意將兩個孩子安排到不同班。

“兩人學後自己探討,就可以發現誰哪個方面學得更好,可以互相取長補短。”在楊生文看來,兩人有互動的探討比純粹的學習效果會更好,“就好像‘1加1’大於2一樣。”

家校共育,達成好的教學效果

“姐妹倆有著優秀學生意志堅定、勤奮刻苦等共同特點,更有沉穩心靜、志向遠大、志行合一的獨有品質。”石門縣第一中學副校長唐匯元說起這對姐妹花,也是讚不絕口。

在唐匯元看來,這是家校共育結出的碩果。“無論是在校,還是在家,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或是思想波動,學校和家庭都能第一時間溝通。”唐匯元認為,透過家校共育才會達成好的教學效果。

妹妹楊斯儀的班主任覃美見是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其輕鬆幽默的教學風格,深得學生喜愛。他說,平時會注意到姐妹倆總是一起上學放學,偶爾有幾次,看到妹妹單獨來上課,還怕她們發生矛盾了。

“姐妹倆站一塊時,還能從表情的細微差別中認出來,但只要分開就會認錯。”覃美見笑著說,自己單獨碰到姐妹某個人時,他也不敢隨便打招呼,“怕認錯人。”

填報志願時,望著兩本厚厚的志願指導書籍,楊生文有點“撓頭”。最終,老師們結合兩人的高考分數,建議了合適的學校和專業。

記者:張浩

通訊員:韓冬 姜美蓉

實習生:陳益雙

(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