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2022-09-09大眾日報 12版

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孫雲毅在工作中

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孫雲毅在創作中

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孫雲毅對“雞油黃”的複雜工藝著了迷

週末人物|孫雲毅:手造“當代御黃”

□ 本報記者 楊淑棟 王佳聲

週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不久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公佈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名單,在此次五年一屆的選拔中,來自淄博市博山區的孫雲毅成功入選,成為全國首批獲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琉璃工匠。

今年55歲的孫雲毅,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山雞油黃與雞肝石琉璃燒製技藝”傳承人、淄博康乾琉璃藝術博物館館長。他的名字,常與一種特殊的琉璃藝術品聯絡在一起,那就是“雞油黃”琉璃。

出生於琉璃世家的孫雲毅,以近40年的探索,破解失傳多年的“雞油黃”琉璃燒製技藝,讓曾經的皇家“御黃”重歸大眾視野。由他創作的“雞油黃”“雞肝石”琉璃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各大展覽評比中獲得百花獎、金鳳凰獎等金獎幾十項。

“只有爐火旁周身炙熱的感覺,以及手上沉甸甸的琉璃料,才能讓我踏實和寧靜”

御役工匠傳人

“可以說,我是從小在琉璃窩裡長大的,祖父、父親、叔叔都是琉璃匠人,叔叔孫即傑是中國玻璃藝術大師。從小耳濡目染,每日看的是爐火升騰,玩的是琉璃彈珠。”孫雲毅說,家庭環境讓他對琉璃製作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與使命感。

世界琉璃看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博山被譽為琉璃之鄉,在自然資源、歷史因素、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積澱深厚,是琉璃生產重鎮。博山琉璃種類繁多,工藝精絕,曾引領中國琉璃發展的主方向。

據《明史》記載,明朝宮廷中設有內官監,是宮中宦官二十四衙門之一,顏山孫氏就是博山琉璃行業中最早加入匠籍成為御役工匠的家族。孫氏家族作為在籍的宮廷匠役,管理著一部分入了匠籍的輪班匠,為宮廷提供琉璃貢品長達200多年。

1967年,孫雲毅就出生在這個琉璃之城的琉璃世家。

孫雲毅自幼喜歡畫畫,最初跟著叔叔學習國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1983年,16歲的孫雲毅來到博山美術琉璃廠內畫組工作,師從大師孫即傑、陳東順,學習鼻菸壺內畫技藝及琉璃藝術創作。在工作中,孫雲毅看到孫即傑對“雞油黃”琉璃進行研發,他也逐漸對“雞油黃”的複雜工藝著了迷。

“琉璃是藝術品,爐匠不能止步於手藝的精進,更要不斷豐富頭腦,充實文化理論知識。”孫雲毅工作之餘不斷學習,於1990年考入山東省輕工美術學校深造,這段經歷,讓他對琉璃尤其是“雞油黃”琉璃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對他日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90年代,博山美術琉璃廠倒閉。孫雲毅的父親和叔叔開辦了一家小型琉璃廠。“爐行是個火裡求財的行當。以前條件有限,工作環境格外艱苦,工作間溫度最高能到40多攝氏度,爐匠們冬天也光著膀子幹活,沒有一腔熱愛很難在這一行堅持下去。”孫雲毅說。

中國玻璃·琉璃藝術大師、第十三屆全國技術能手、十大匠心山東人、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山東省內畫藝術大師、山東省首席技師、第三屆齊魯文化之星……從業幾十年來,孫雲毅獲得的榮譽、頭銜連他自己都數不清了。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項被視為中國工藝美術界奧林匹克的最高級別榮譽,為孫雲毅帶來了更多的關注。

“作為一個琉璃手工藝人,獲得這個榮譽我很欣慰、很激動,這是對我們手藝人最高的認可,同時也給了我很大的動力,督促我繼續努力提升,創作更多符合當今社會審美的藝術品。”諸多榮譽加身,孫雲毅始終保持著一顆質樸的爐匠之心,“只有爐火旁周身炙熱的感覺,以及手上沉甸甸的琉璃料,才能讓我踏實和寧靜。”

復活“雞油黃”

博山出產的“雞油黃”琉璃光澤晶瑩,溫潤凝重,拋光後似被酥油浸潤,鮮豔欲滴;潤澤如玉,外觀雍容華美。因其色澤、油潤度酷似母雞腹中的雞油,而被形象貼切地賦予“雞油黃”一名。

這種貴氣十足的料器,在明初興起,盛產於乾隆年間,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宮廷造辦處玻璃廠請博山工匠生產過這種琉璃色料,為宮廷專用貢品,稱為“御黃”,又稱“黃玉”。中國古代以黃為至尊之色,為皇家專用,故明清兩代“雞油黃”製品只供皇家使用。

一直以來,原料配方是決定“雞油黃”琉璃最終成品率的核心技術和秘密。由於“雞油黃”琉璃作為宮廷御品只有皇室才能享有,在幾百年的燒製歷史中,一直沒有成熟穩定的配方流傳下來,這就成為困擾琉璃匠人的難題。

據記載,“博山名貴琉璃料器‘雞油黃’,石以為質,硝以和之,礁以鍛之,銅鐵、丹鉛以比變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銅鐵、丹鉛則不精。”

“配方大多寫的是白料多少、灰料多少,問題是白色和灰色的配料有很多種,至於他們各是什麼成分就不清楚了。”孫雲毅說,“雞油黃”琉璃的製作,從來就沒有留下一份精確的配方或者成功的經驗,研製幾乎要從頭再來。

爐行業內有做“雞油黃”琉璃“十缸九不成”之說,意思是製造十次,有九次失敗,好多人為了做一缸純正的“雞油黃”琉璃而傾家蕩產。

“製作‘雞油黃’工藝要求很高,用料、火候必須恰到好處,哪怕颳風下雨都會受影響,稍有不慎一缸料就廢了。”孫雲毅對記者說,即使是肉眼難辨的顏色稍有偏差,或者一絲絲氣泡,也要堅決毀掉,以保證品質。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孫氏家族就開始致力於“雞油黃”琉璃的鑽研。孫雲毅與父輩用了三四個月也只弄出兩缸“像那麼回事”的琉璃料。一家人幾乎吃住都在窯爐旁,歷經十多年反覆試驗,終於在2007年復活了“雞油黃”。

孫雲毅在父輩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材料、工藝、技術、器型設計等方面不斷改進,系統改良了“雞油黃”技術和配方,從原料搭配到爐溫控制,大幅度提高了成品率及產品顏色的純正度。經過孫家幾代人的嘗試和努力,“雞油黃”琉璃終於在孫雲毅的手中重獲新生。據故宮博物院學者鑑定,其實物質量已超過當年清宮造辦處御製“雞油黃”料器,可以稱為“當代御黃”。

在淄博康乾琉璃藝術博物館展廳,記者拿起一個“雞油黃”鼻菸壺,雖只有巴掌大,卻十分墜手。這些幾乎與黃金等價的“雞油黃”作品,凝結的是幾代琉璃匠人堅持不懈的鑽研和探索。

2012年,孫雲毅把“雞油黃”註冊為商標,並於次年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15年,他的作品被選為故宮博物院寶蘊樓長期陳設和展示的文創精品專案,得到廣泛讚譽。

廢料中煉出“雞肝石”

博山爐行有句俗語,“無事忙打滴溜,小爐匠啃豬頭”,意思是隻要手藝還不錯,一個爐匠養家餬口沒問題。但對孫雲毅而言,精益求精,把琉璃藝術的美學價值提升到新高度才是他的追求。

當記者問起孫雲毅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件時,他坦言,其實每一件作品都有遺憾,都有進步空間,“唯有不斷創新,追求完美,才能保持藝術旺盛的生命力”。

配料倉庫裡,一臺稱、一個搪瓷缸、十幾個編織袋,孫雲毅為“雞油黃”琉璃精準配料,這項工作只有掌握核心秘方的他能做。雖然“雞油黃”琉璃配方已被成功復活,但孫雲毅不斷創新的腳步沒有停下。

為提升“雞油黃”的質量和成品率,他對十多種原料進行更加科學而精確的配比,對爐溫、成型時間等精確計量,力爭讓傳統的料性色彩及潤度更上一層樓。

2015年,孫雲毅發現“雞油黃”琉璃產品連續出現炸裂現象,考慮可能是操作問題,便改進退溫爐和調整退溫時間,但問題依舊。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原料出了問題?製作“雞油黃”需要近20種原料,整整一個月,孫雲毅一樣樣地試,在投入上百萬元后,最終發現是一種進口原料出了問題。找到癥結所在,問題迎刃而解。

孫雲毅拿出一個清朝年間的“雞油黃”琉璃碗,與老件相比,現在康乾琉璃出產的“雞油黃”琉璃作品明顯色彩更加純正明麗。“潤如玉,凝如脂,聲如磬,價如金,這是我們的‘雞油黃’與其他琉璃最大的不同,這些作品因為用的是真材實料,所以拿著也十分墜手。”孫雲毅告訴記者,現在他們提高了“雞油黃”的成品率,基本上能達到四成。

琉璃可以反覆利用,但“雞油黃”的琉璃料不同,只要失敗一次,材料就無法繼續回爐,因為原料的顏色會變深,就沒法加工出顏色純正的“雞油黃”琉璃產品。

這些材料廢棄了著實可惜,孫雲毅突發奇想,利用失敗的“雞油黃”來製作“雞肝石”。

“雞肝石”琉璃因其色如雞肝、紋如佳石而得名。它作為一種古樸典雅的不透明深紫紅色料,在大片紫紅色中隱有姿態萬千的黑色斑紋,有的如重巒疊嶂,雲影水痕,有的如古木奇石、繁花纖草,天趣盎然,令人遐想。“雞肝石”琉璃料器最適合製作格調高雅的器物,如成套文房用具,既是實用品,又是古樸凝重、典雅大方的案頭陳設藝術品,歷來深受國內外文化藝術界人士喜愛。

孫雲毅獨家研發的用“雞油黃”廢棄熟料生產“雞肝石”琉璃,不僅提升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節約了成本,更減少了環境汙染。以這種工藝生產的“雞肝石”琉璃可以形成更加天然和飄逸的紋路,因其類似“窯變”的特性,花紋無法預測,每一件都獨一無二,有時是鬧海的哪吒,有時是四乘馬車戰隊,有時是騰雲的仙鶴……總能給人驚喜。

2016年,“博山雞油黃與雞肝石琉璃燒製技藝”成功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非遺傳承人,孫雲毅渴望把傳統的繼承與當代的創新更好地融為一體。在藝術創作上,他秉持“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理念,讓琉璃器型更符合現代審美,同時以多樣化的雕刻技藝為作品增加現代元素。

孫雲毅手中的琉璃料器造型簡練生動,意境卻淳厚朴實。憑藉著深厚的中國畫功底,他把山水花鳥搬到了琉璃上,瓶身刻制鵪鶉寓意平安和美……原本富貴大氣的“雞油黃”琉璃增添了一份靈動和別樣的生機。

近年來,孫雲毅創作的“雞油黃”“雞肝石”琉璃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各大展覽評比中斬獲金獎。他創作的“雞油黃”蘿蔔瓶在2014年被英國布里斯托城市博物館與美術館收藏展示;“雞肝石”蘿蔔瓶在2014年被澳大利亞南澳美術館收藏並展示;“雞油黃”琉璃香爐、八稜瓶、“雞肝石”琉璃茶洗等被收錄《中華茶器具通鑑》中。

隨著“雞油黃”琉璃熱度的攀升,市面上也出現越來越多的相似產品。“‘雞油黃’不是工藝品,而是琉璃藝術品,不能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如果產品質量好、賣價高,大家都可以受益。我把初心、堅守和敬畏融入了每一件作品。”孫雲毅說。

將爐行窯火越燒越旺

“很多琉璃工匠在年輕時便投入到這一行業中,技藝雖好,但創新很難。”孫雲毅說,現下,對傳統技藝該傳承什麼,又該改變什麼,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藝術不能曲高和寡,應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進步而發展。”孫雲毅說,下一步他們在做好新產品、新技藝創作研發的同時,也要走好產業化發展之路,引領行業求新求變。

孫雲毅設計了“兩步走”的發展思路:一是走入高階,即博物館、高水平展會等大雅之堂;二是走入市場,不斷提升產能,做有生產力的企業,並得到市場更多認可,打造高、中、低端產品生態,滿足各層次消費者需求。

在他看來,古老的符號代表了傳統,做好了就是時尚,現在的琉璃從業者已不再是傳統的爐匠,應該將高大上的理念帶入設計,賦予傳統文化內涵全新的生命力。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也要儘可能地選用本土原材料,這種源自故土的文化內涵可以讓琉璃作品綻放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在世界上站穩腳跟、獨樹一幟。

2017年,孫雲毅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文創中心開展深入合作,按1:1比例用“雞油黃”琉璃仿製院藏文物。由故宮博物院提供3D列印模型,孫雲毅用“雞油黃”琉璃進行仿製。“雞油黃”出自造辦處,如今重返紫禁城。

“中國琉璃的歷史不是最悠久的,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要有國際化的合作,瞄準大的企業,形成我們自己的琉璃龍頭企業,我們的‘手造’才能走得更遠。”孫雲毅說。

2019年,他與香港藝思公司聯合成立了淄博博思琉璃製品有限公司(琉璃研發中心),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拓展新產品,增加了產品種類,擴大了企業規模,增加了就業機會,為行業提供了新技術和材料配方的支援,統一了行業標準及質量,形成了集聚化、統一化、規範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將博山琉璃推向世界。

前不久,康乾琉璃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孫雲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他期盼政府牽頭打造一個大的平臺,在大城市開啟一個視窗,能有更多的優惠政策支援,生產出代表山東手造和國家形象的產品,進而激發琉璃產業厚積薄發。

“手造”離不開手工藝人,孫雲毅渴望平臺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解決困擾琉璃行業多年的人才短缺問題。“爐行工作條件艱苦,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願意吃這個苦。”孫雲毅說,現在公司裡真正在窯爐間工作的都是50歲以上的老師傅,近幾年招來的年輕人多是做行政、銷售工作,琉璃匠人青黃不接,技藝傳續難。他希望琉璃產業發展壯大,能夠以更優渥的待遇吸引人才。

“我們要進一步創作更加符合時代特徵,特別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琉璃藝術品。以前我們重點創作收藏品,以後會創作一些小的琉璃工藝品,供大家把玩、佩戴,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琉璃的魅力。”孫雲毅說。

基於此,多年來孫雲毅積極與清華大學、中國美院、上海視覺傳媒大學、齊魯工業大學等高校合作,舉行創意設計大賽,與年輕人交流,讓學生參與琉璃藝術品設計;用琉璃作為材質開發畢業紀念品等文創產品,進一步最佳化拓展市場,豐富產品體系。

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琉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孫雲毅以傳播非遺文化、弘揚傳統琉璃文化為己任,主導在博山琉璃園設立了淄博康乾琉璃藝術博物館,專門展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雞油黃”與“雞肝石”琉璃作品,收藏民間的傳統文化實物資料,其中有1000多件琉璃藝術品,包括琉璃髮簪、琉璃璧、琉璃耳墜等,既有平民百姓的日用品,也有貴族富戶的華麗飾品,涵蓋了元、明、清及現代各個時期淄博最有特色的琉璃料器。

孫雲毅希望,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琉璃業能在創新中弘揚傳承,將爐行窯火越燒越旺,匠心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