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如何過端午?(下)

端午,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所有傳統節日中別稱最多的節日。對於這個古老的節日,古人如何過端午已經不是新鮮話題,我特別好奇的是,很多今人心目中大神一般存在的人物,才華橫溢又懂生活的蘇軾,會如何歡度佳節呢?在這個節日裡,他會奉命寫命題作文,歌頌太平盛世、風俗美物,就像為官家寫公文材料一樣完成KPI,他也會書寫假日遊玩之樂、兄弟離別之苦、夫妻綢繆之愛這樣的真實生活。

蘇東坡如何過端午?(上)

應制獻詩

凡應皇帝之命,作文賦詩,即為應制。按宋制,立春、端午等一年八節,皇帝會詔令翰林作詩,貼於宮廷門帳,叫帖子詞。這些帖子詞,或歌頌昇平,或寓意規諫,在那個時代只是娛樂皇帝和後宮,在今人看來則可據以瞭解宋代文史、風俗。

蘇東坡如何過端午?(下)

蘇軾畫像 明末陳洪綬繪

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三年(1088年),蘇軾任翰林學士。這期間,每逢端午,他也要寫帖子詞,《古今歲時雜詠》收錄了蘇軾端午帖子詞50餘首。這些應制之作說是應付之作更貼切,文學價值都不高,但保留了當時的時令節序、民俗風物。如元祐二年(1087)端午所作《皇太妃閣五首》之三:“雨細方梅夏,風高已麥秋。應憐百花盡,綠葉暗紅榴。”描繪了端午時節細雨紛紛、梅子成熟、麥浪蕩漾、百花落盡、石榴正紅的物候變遷。

1088年端午,蘇軾進獻的帖子詞較多,《皇帝閣六首》之二寫了端午採藥的習俗:“採秀擷群芳,爭儲百藥良。” 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記載:“五日採百草,修製藥品,為闢瘟疾等用,藏之,良驗。” 古人認為,端午陽氣旺盛,百草入藥,如民諺所說:“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夫人閣四首》之一寫了端午鬥草之戲:“皇恩樂佳節,鬥草得珠璣。”《皇太后閣六首》之二寫了飲菖蒲酒去疾疫:“萬壽菖蒲酒,千金琥珀杯。”《皇太妃閣五首》之三寫了佩戴靈符、纏五色續命絲:“闢兵已佩靈符小,續命仍縈綵縷長。”舊俗於端午節以彩絲係臂、佩戴靈符,謂可以避災延壽。《夫人閣四首》之三寫了端午節結艾草、畫天師的習俗:“五綵縈筒秫稻香,千門結艾鬢髯張。”古時的張天師形象,或為畫像,或為泥塑,再以艾草作天師的鬢須,也有整個天師像都是用艾草編織而成的,在端午時節請來避邪鎮妖。

蘇東坡如何過端午?(下)

蘇軾畫像,載於《晩笑堂竹莊畫傳》

端午當然不能少了粽子,蘇軾的帖子詞中不僅有各種粽子,還寫了粽子的吃法。《太皇太后閣六首》之二:“朝來藉田令,菰黍獻時芳。”其中“菰”是指茭白,別稱高筍,果實稱“菰米”,菰葉可用於包裹粽子;“黍”是指煮熟後有黏性的黃米,“菰黍”即菰葉包裹的粽子。《夫人閣四首》中“五綵縈筒秫稻香”,是指竹筒中裝有高粱、稻米,竹筒外纏裹五彩絲線的雜糧粽。《皇太后閣六首》之五寫了包有楊梅的水果粽:“不獨盤中見盧橘,於時粽裡得楊梅。”宋代的粽子中不僅加有果脯或蜜餞,還有“或加之以棗,或加之以糖,近年又加松、慄、胡桃、姜、桂、麝香之類”(呂原明《歲時雜記》)。《皇太后閣六首》之三寫了粽子配冰酒:“翠筒初裹楝,薌黍復纏菰。水殿開冰鑑,瓊漿凍玉壺。”其中“翠筒”就是如今的竹筒飯,是粽子的原型之一,古稱“筒粽”,以苦楝子葉包裹。“薌”同“香”,古書上也指紫蘇之類的香草,“薌黍”即香米,以菰葉纏裹,做成粽子。“冰鑑”是古代一種裝有冰塊的大口容器,可以冷藏食物。這些帖子詞繪成了一幅“端午食粽圖”:端午佳節,在臨水的樓中,桌上擺滿了筒粽、水果粽、香米粽等各類粽子,盤中盛著枇杷(詩中稱“盧橘”)等時令鮮果,還配有冰鎮酒水,足解夏日之熱。

千年之誓

王朝雲,錢塘人,1074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時將她收留為侍女,後納為妾。1083年,在黃州時,朝雲為蘇軾生下一子,取名遯(或說“遁”),小名乾兒。1084年蘇軾赴任汝州途中,行至金陵時,他和朝雲的兒子夭折,他寫有哭亡子詩二首,其中寫到自己“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寫到朝雲的悲痛,情真意切,哀毀至極:“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紹聖元年(1094年),章惇為首的新黨執政,蘇軾被宋哲宗貶謫至惠州,侍妾王朝雲不離不棄。紹聖二年(1095年)端午前一日,五月初四,蘇軾為朝雲填了一首詞:

《殢人嬌·贈朝雲》

白髮蒼顏,正是維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礙。朱唇箸點,更髻鬟生彩。這些個,千生萬生只在。好事心腸,著人情態。閒窗下、斂雲凝黛。明朝端午,待學紉蘭為佩。尋一首好詩,要書裙帶。

詞中,一個白髮蒼顏的自己,已進入維摩境界,清淨無慾,一個朱唇如畫、髻鬟生彩的朝雲,就像散花天女一般,在一丈見方的室內,兩人朝夕相處,雖說天女散花,維摩詰片花不著身,但蘇軾和朝雲相伴的這些情態,不是三生三世,是千生萬生仍在。閒窗下,朝雲收攏頭髮,凝聚眉頭,平靜嚴肅地忙著捻綴蘭草,準備在明日端午節佩戴,還向蘇軾索要一首好詩,書寫在裙帶上。

其實蘇軾在前一年來惠州時,感念朝雲不棄,曾贈送過一首詩,就叫《朝雲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

阿奴絡秀不同老,天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陽雲雨仙。

蘇軾自序:白居易年老體病時,歌舞伎樊素就離他而去,“予家有數妾,四五年相繼辭去,獨朝雲者,隨予南遷。”蘇軾對朝雲內心感激,所以作《朝雲詩》相贈。這首詩中,他同樣將二人比作天女和維摩詰,舞衫歌扇都成了舊日因緣,如今二人像老夫老妻一般相依相伴,參禪讀經。

蘇東坡如何過端午?(下)

張大千《東坡居士笠屐圖》

既然朝雲要一首和端午時節相配的詩,蘇軾當然不能吝嗇。當日又作了一首《浣溪沙·端午》: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寫到了端午沐蘭浴可以滌汙辟邪,綵線纏臂可以延年續命,頭戴靈符可以闢兵免災。還寫到了朝雲的冰姿仙風:“紅玉臂”“綠雲鬟”“流香漲膩滿晴川”,宛若阿房宮中棄脂水讓渭流漲膩的美人。最後蘇軾發出宏願“佳人相伴,恩愛千年”,與前一首《殢人嬌·贈朝雲》中的誓言“千生萬生只在”再次呼應。

不過好景不長,過了一年,朝雲就病逝了,年僅34歲。蘇軾為她寫下《朝雲墓誌銘》,又寫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嫩臉羞蛾》《惠州薦朝雲疏》《題棲禪院》《悼朝雲詩》等詩詞文章,還在朝雲墓上築六如亭,並寫下楹聯紀念: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朝雲墓和六如亭如今尚在,蘇軾和朝雲的愛情也算誓言成真:“相見一千年”“千生萬生只在”。

封面新聞記者 文康林

參考文獻:

《東坡全集》

李金坤《蘇軾與端午》

張玉華《樂乎?憂乎?——蘇軾節序詞解讀》

劉隆有《端午:蘇東坡鍾情的節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