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康熙在位61載,豐功偉績,少時滅鰲拜親政,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挫敗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確保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三徵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這些政績隨便拿出來一條,可能就已經超過了古代的一半帝王。要說其中最驚險的一回,那必定是平定三藩之亂,少年康熙,年少氣盛,在撤藩條件沒有足夠成熟的情況下,嚴令撤藩,導致三藩都舉起了造反大旗,要知道,這三家都是有背叛主子的前科的,為了自家的世襲罔替,反一次和反兩次,對他們而言,無非是再賭一次罷了。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在這三藩之亂中,最威脅清朝的統治的當屬平西王吳三桂了。吳三桂,本為大明寧遠團練總兵。崇禎十七年(1644年)歸降大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為清軍入關立下汗馬功勞,受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鎮守雲南,後攻入緬甸,擒獲南明永曆帝並將其處死,晉封親王。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稱“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又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登基稱帝,國號大周,同年秋病逝,時年六十七歲,只做了五個多月的皇帝。吳三桂死後,其孫繼承其遺志後,苟延殘喘了三年,最終昆明城破,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吳三桂王朝這一敗,直接穩定了清朝的統治。自此康熙便可放開手來南統臺灣,北征準葛爾。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當時天下初定,清王朝最大的矛盾當屬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吳三桂舉兵反清,引得天下大多漢人大儒的響應,耿精忠、尚可喜還有遠在臺灣的鄭經都加入了反清復明的大隊裡,形勢可以說對吳三桂大為有利。可為何,末了佔盡優勢的三藩會兵敗如山倒,難道真的是因為吳三桂中途涼了?

背叛,只有0次和無數次

在三藩之亂中,其實是有四個大反派,除了平西王吳三桂,還有鎮南王尚之信和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臺灣鄭經。鄭氏家族自大明亡了之後,便始終與清廷對立,從未妥協,如若大明不亡,鄭經絕對是一個大忠臣,為大明王朝守護中國寶島。但另外兩個就不是什麼好人了,先是背叛了大明,後又背叛大清,三藩之亂後期又背叛了吳三桂。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因三藩內部矛盾,加上鄭經部爭據福建漳、泉、興、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敵,向清朝投降,康熙恢復其王爵戴罪立功,投降後仍有反心,被部下告發,“精忠負恩謀反,罪浮於之信。”落了個凌遲處死。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尚之信更是誇張,為了造反竟軟禁其忠心耿耿的父親尚可喜,後見耿精忠投降,自己也領兵投降,承襲其父平南親王爵,後多次擁兵自重,無視康熙聖旨,“之信怙惡不悛,有不臣之心”,三藩之亂結束後,康熙賜其自盡。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有這樣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得力助手”,吳三桂怎能不敗?

屯兵湖南,無力北上,送了半條命

吳三桂軍隊在湖南屯兵,沿江修築防事。長江作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天險,吳三桂與清廷,有了一絲“劃江而治”的架勢。在當時的條件下,吳三桂一旦打過江去,拿下湖北,是指日可待的事,那一刻清兵就很難再阻他的步伐。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將帥而言,想必這些吳三桂都是心知肚明的。那為什麼仍然選擇保守的固守江南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一是兒子還在康熙手裡,想借此談判要回兒子吳應熊;其二則是屯兵江南,鞏固陣地,站穩腳跟,劃江為國。康熙果斷拒絕“劃江而治”,並處死了吳應熊;其三是吳三桂的“好賢侄”尚之信投降大清之後,為將功折罪,鎮壓廣東暴動,並親自帶兵牽制吳三桂十萬大軍,令其不敢北上作戰。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無力北上使得康熙帝抓住機會調整戰略、安排兵力,堅決打擊吳三桂,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透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同時能夠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計程車氣。

登基稱帝,丟失了民心

吳三桂起兵時,為什麼能在短短的幾年裡與清王朝分庭抗禮?這都得益於造反時,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這使得很多大明的擁護者以及部分漢人的舉旗響應。可隨著戰局的發展,吳三桂決定拋棄“反清復明”的旗幟,自立為王,瓦解了民心,其心不在復明,而在天子寶座,自然這些起兵時願意跟隨的原明朝計程車大夫們不再願意輔佐他。

歷史哪那麼多如果?吳三桂不死,清廷倒臺?

反清,在滿人眼裡是個叛徒;自立,在漢人眼裡也成了叛徒。滿漢皆容不下吳三桂,吳三桂何愁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