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大禹治水的歷史故事廣為人知,但在什麼地方治水,歷史事蹟是真實的還是神話傳說,歷來一直存在著爭議。對於治水的位置,也有不少歷史專家都發表過自身的看法,但毫無疑問,至今也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結論。

作為華夏文明起源的最早時期,四千多年前的許多歷史,早已經掩蓋在歷史迷霧中。即便是在如今,能夠找到的考古遺蹟和證據,也是寥寥可數。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大禹治水,可以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成為了難以解開的謎團,雖然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表明這一歷史事蹟,但在本世紀當中,在河南地區所發現的一系列考古遺蹟中,還是讓許多歷史學家找到了間接有力的證據。

我們可以先看看,在大禹治水的歷史記載當中,所出現的地址在許多文獻當中的痕跡:

相傳四千多年前發生了黃河的大水災。久治不退,大禹臨危受命,與百姓並肩作戰,甚至有三次連到家門口,都只是望一眼就離去,最終完成了治水的壯舉。

故事我們從小就

聽說

,而具體細節,卻並未過多研究。說起治水地址,更難有什麼印象,我們可以參考部分遺蹟來討論。

大禹治水的其中一個遺蹟位於淮河東岸,也就是現在的安徽省蚌埠市。但是如果僅憑藉一個遺蹟就斷定,治水地址在安徽,故事為真,那未免太過武斷,不符合求真精神,因為資料遠遠不止於此。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也有傳聞大禹治水是發生在河北省,在山海經中的描述,有不少歷史專家都認為是發生在河北,因此大禹治水也被當作中國古老的神話,但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雖然大禹治水的位置眾說紛紜,但據《史記·夏本紀》以及《山海經》當中,都記載了夏朝時代大禹治水的事情,因此也就證實了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存在性,應該是沒問題的,也不至於被打為神話傳說。

那我們接著從另一方面來討論,為什麼那麼多學者一直致力於研究這一事件呢

或許有別的考量

在四千年前,當時的道路以及交通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人們的活動範圍也是在一個比較小的範圍當中。如果透過大禹治水的位置確認,就可以找到傳說中的夏朝都城位置,同樣反過來,大致確定了夏朝的都城位置,就可以判斷出大禹究竟在什麼地方治水。

眾所周知,夏朝在四百多年的歷史當中,出現過十餘次的遷都,因此是很難透過考古遺蹟來判斷夏朝活動範圍的,不過根據考古研究的進展,夏朝早期的遺址還是被尋跡發現。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1979年,在河南新密市的西部,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屬於歷史早期的遺蹟,在這座遺蹟當中,考古人員挖掘出了許多陶器。這些陶器具有二里頭文化(二里頭遺蹟,夏朝時期的遺蹟)的特徵,因此被專家診斷為二里頭文化的源頭。

就在專家們認為這裡是夏朝早期遺蹟的時候,根據測年資料顯示,其遺蹟的年限確實是在公元前1870-1720年之間,但與史記當中所記載的夏朝,這個時間段卻是屬於中期的。

不過專家還是在遺蹟上發現了重要的線索,該遺蹟所挖掘的許多陶器,都與位於河南東部的陶器極為相似,而河南東部所發現的,就是“後崗二期文化”,主要分佈在太行山南麓和東麓的黃河。從這些地區出土的一百多處遺蹟可以確認,河濟地區存在過一個文明古國。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結合種種考古遺蹟線索,專家得出的考古結論,就是夏朝的源頭位於河濟地區。雖然在考古上有所進展,但實際上目前還是缺少相關文獻的印證,得到的考古結論也是略微缺乏信服力的。

值得慶幸的是,在2005年,河南考古研究所在濮陽縣的高城遺蹟中,發現了一處屬於春秋戰國的遺址,並且經過專家一致認定,是屬於衛國都城帝丘。而根據《左傳·僖公三十一年》記載,明確表明了帝丘與夏朝開國帝皇舜,是在同一個都城中。

而在高城遺蹟當中,同樣發現龍山、二里頭、殷墟等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因此基於考古線索遺蹟文獻兩者結合認證,許多考古人員都認為帝丘應該就是夏朝早期的都城。而根據推論可以得出,早期夏朝的活動範圍就在鄭州一帶,而大禹治水的活動範圍也正是這一帶。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再來看看關於治水的一些細節考證

自古以來,黃河水災經歷過多次氾濫,並且給周圍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害,在古今史料當中,多次水患都是有詳細記載的。

而在商朝時期,就有王亥之父王季,也因為治水殉職,由此可看出黃河水患的嚴重性。而不久前的帝堯時代,鯀與大禹治水長達數十年之久,顯然並不誇張,二者從水患的嚴重性上有了一致性,治水故事的現實性大大提高。

我們接著看……

在炎黃時代的黃河河南段,就已經孕育出一個龐大的文明古國與帝丘同屬一個位置。而在水災發生後,由於道路以及運輸等限制,無法大規模遷徙,就只能夠想辦法治水,而大禹治水,也大約就是應該指治理河南段的黃河水災。

“大禹治水”或許並不只是神話故事,其治水地址是在河南?

黃河作為母親河,在給百姓以優勢水源的同時,也時常會帶來水災。而在帶來水災的同時,百姓們齊心協力,用智慧以及辛勤不斷治理水災,不僅流傳許多像《大禹治水》這樣的歷史故事,同樣讓中華民族在磨難中不斷壯大。

年僅18歲的蘇聯女英雄,被德軍虐待三天三夜致死,卻沒有屈服

如果時光倒流,“鴉片戰爭”發生在明朝,結果會有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