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民間有這樣的諺語,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

在很多民間文學戲劇當中,劉伯溫都是一個運籌帷幄、算無遺策的神機軍師形象,堪與諸葛亮媲美。

且看明代佚名氏所著《英烈傳》中,劉伯溫精通天文八卦,時時如有神助。

其早年隱逸草莽之間,得白猿教授“天書”,通曉“佐帝王之術”,隨後觀“真天子出世王氣,應在金陵”,便立志輔佐“金陵真天子”。

大戰鄱陽湖之際,掐算難星將至,救朱元璋於陳友諒火炮之下。

在輔佐朱元璋平服諸雄、北逐蒙元的過程中,劉伯溫的卦術“仙法”屢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民間還流傳著劉伯溫寫《燒餅歌》的事,說他能算出明朝國運和明朝以後幾百年的事情,連現在的事情都算出來了。

還說,劉伯溫生前寫有一本可以百戰百勝的《百戰奇謀》兵書,他死後,朱元璋非常不放心,命胡惟庸到劉家索取兵書。

可是,胡惟庸把劉家翻了個底朝天,都沒找得到《百戰奇謀》的影子。

劉伯溫的兒子哀號著告訴胡惟庸,父親早已把兵書燒了,給皇上留下的是一本《郁離子》和一封信。

胡惟庸拿著書本信件回京覆命。

朱元璋一見是《郁離子》,就扔在一邊,但他不相信劉伯溫的鬼話,說劉伯溫是個視兵書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人,怎麼捨得燒掉?

洪武三十一年,

71

歲的朱元璋在患病臨終前,拉著皇太孫朱允炆的手說:“務必將兵書找到,不能落到外姓之手。”

但這本兵書兩百多年都沒有現身。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從皇宮搜出的書籍中,發現了劉伯溫兒子當年交給朱元璋的手寫《郁離子》,書頁摺疊處有夾帶,撕開幾頁細讀,原來兵書《百戰奇謀》就夾藏其中,裡面有《料敵》、《佈陣》、《用計》的章節,數不盡奇門遁甲、易卜星相之運兵之妙。

可惜,李自成有命發現沒命學,不久,受到清軍與吳三桂的夾擊,全軍大敗,最終,敗逃到在九宮山遇難。

劉伯溫的《百戰奇謀》從此便流落民間,不知所終。

……

實際上,劉伯溫並沒有寫過《燒餅歌》,經史學家考證,《燒餅歌》其實是清末民初的無聊文人杜撰編造、現在還有不少網友跟進補充的“神作”。

不過,劉伯溫的確是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叫《時務十八策》,另一本不叫《百戰奇謀》,而叫《百戰奇略》。

這兩本書沒有民間傳說裡描述得那麼神奇,都是可以在圖書館裡查得到的。

而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營養的書。

那麼,《燒餅歌》屬偽作,所著兵書沒營養,難道,劉伯溫就真的沒有一點過人之處嗎?

當然不是。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世稱劉青田,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有“神童”之譽,十二歲考中秀才,二十二歲考中舉人,二十三歲考中進士——其實,元朝有規定,所有考生必須到二十五歲才可以參加鄉試,劉伯溫才華橫溢,十七八歲就想報考了,礙於規定,一直等,等到了二十二歲,實在等不及了,才違規作弊,虛報了三歲。中舉後,又乘勝追擊,一舉考取進士,牛不牛?!

更絕的是,劉伯溫並非專讀儒家通經致用的書籍,而是涉獵廣博,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是研習精熟。

十七歲那年,劉伯溫聽說徽州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不遠千里,徑往探訪,終於找到了《奇門遁甲》。

元代諸帝都崇尚方術,朱元璋受該風氣影響,身邊也環繞著眾多術士,如周顛、孟月庭、張鐵冠等人。

但朱元璋尚不滿足,聽說浙東宋濂精於象緯之學,專程走訪,竭誠延請宋濂,說,先生能知象緯,我軍中正需要先生這樣的人才,請先生到我軍中來。

宋濂向朱元璋極力推薦劉伯溫,說,論知象緯,我比青田劉伯溫差遠了,你不如去找劉伯溫吧。

劉伯溫初到朱元璋軍中,便以儒生“稱軍祭酒”,負責看陰陽八卦、拜神祭鬼。

龍江之戰前夕,陳友諒以傾國之力威逼應天府,聲勢浩大。

應天府城內諸將議論紛紛,或主張投降、或主張或逃跑。

朱元璋大感失望。

關鍵時刻,劉伯溫站了出來,對著眾人大聲說:“我望二國氣,敵衰我旺,只要沉著應戰,一定能夠活捉陳友諒。”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這一下子,將士們停止了議論,隨後,軍心穩定,士氣大振。

朱元璋因此賜劍劉伯溫,拜為軍師。

而隨著陳友諒覆滅,張士誠就擒,大明立國規模初現,劉伯溫的奇謀異略就漸漸失去了用武之地。

不過,朱元璋很看重劉伯溫天文術數的知識,授其太史令一職,安排他主持修訂新朝的歷法。

這裡,說一件發生在劉伯溫身上非常牛叉的事兒。

話說,吳元年

(1367

十一月十二日,在文武百官的不斷勸進下,朱元璋假模假樣地推辭了一番,最後答應登基就位、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這一點頭,則登基各項工作就開始有條不紊地展開了。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試想想,我們平頭小百姓鋪一張新床、起一個火灶、結個婚、新居落成、店鋪開張,都要精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

那麼,登基建國的大事,那是萬萬馬虎不得的,而且,各種事務千頭萬緒,這好日子必須提前一兩個月訂好。

誰來定這個日子呢?

不用說,精通象緯之學、身兼太史令、正主持曆法制定工作的劉伯溫就是不二人選。

劉伯溫觀風望氣、夜測星象,充分利用自己豐富的天文氣象知識,一口咬定:來年的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是登大寶的上上吉日。

民間風水先生幫人們挑選日子也是提前一兩個月挑的,但到了那個日子,到底是颳風還是下雨,那是完全不用負責的。

劉伯溫這個可不行。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因為,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在祭告上帝皇柢說:“是用明年正月初四,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昭告帝祗,惟簡在帝心。如臣可為生民主,告祭之日,帝祗來臨,天朗氣清;如臣不可,至日當烈風異景,使臣知之。”《

明太祖實錄》卷二八下

看到了吧?

如果當天“天朗氣清”,就代表天帝贊成登基;如果當天“烈風異景”,就代表天帝反對登基——瞧朱元璋的意思,是不會登基的了。

想想看,因為您劉伯溫挑錯了日子,壞了登基大事,大家都甭想有好日子過了。

也由此可見,劉伯溫挑日子這件事兒,那是肩負著舉國重擔的啊。

但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劉伯溫對自己的天文氣象學有絕對信心,沒錯兒,來年的正月初四一定是個大晴天,是登大寶的上上吉日!

但是,從該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連天雨雪,肆虐個不停,要初四出現晴天,希望渺茫。

大家的心都灰了,包括朱元璋。

但劉伯溫氣定神閒,從容自若。

果然,雨雪只威風了三天,到了正月初一,便突然停止了。

到初四日,原野的雪也融化了,地面乾乾爽爽的,是個好得不能再好的大晴天。

現在,科學家還弄不清楚劉伯溫是根據什麼來預測到來年正月初四是個大晴天的,只能讚歎一句:神人!

當然了,劉伯溫後來倒黴也和他觀風望氣有關。

劉伯溫於洪武四年(

1371

)以病老致仕,歸鄉隱居。

劉伯溫所著兵書沒營養, 燒餅歌屬偽作, 但他乾的這類事, 猶如神助!

浙、閩交界有一個名叫談洋的小地方,經常有走私鹽販聚集,治安不好。

劉伯溫是個“居廟堂之近而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的人,心懷天下,覺得應該在青田設立談洋巡檢司,讓長子劉璉上奏其事。

劉伯溫曾經的政敵、左丞相胡惟庸抓住機會,指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刻劉伯溫,說:“劉伯溫透過觀風望氣,認為談洋這個地方踞山臨海,有王氣,就想佔來作自己的墓地,百姓不同意,他便請求設立巡檢司來驅趕百姓。”

胡惟庸這一誣陷,上綱上線。

致使劉伯溫不得不扶疾入朝,當面向朱元璋交待問題。

劉伯溫這次入朝後,一直盤桓到洪武八年,病情惡化,最後死於該年四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