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這個先進的蟻巢用白蠟樹樹枝做成,螞蟻愛好者們藉助這種蟻巢,培育出了比以往規模更大、更健康的蟻群。攝影:MARTINHO GM

撰文:LAUREN SILVERMAN

Kendrick Nakamura有43只寵物:兩隻兔子,一隻貓,其他的都是剛抓到的蟻后,他希望建立屬於它們自己的蟻群。再過幾個月,他可能要照顧幾百只螞蟻,他已經等不及了。

“它們就像一個微型社會,”Nakamura說:“你可以透過它們的觸鬚,看到它們在‘交談’。在蟻巢裡,你能看到螞蟻彼此分享資訊,比如‘有食物!’‘來,喝點糖水’。感覺很神奇。”

現在,Nakamura的蟻后生活在小玻璃試管中,這些試管放在臥室衣櫥的大塑膠箱裡。過去四年裡,他擁有了幾百個蟻群;不過,這是一個很省錢的愛好,Nakamura每個月在螞蟻的住所(各種容器)和食物(通常是蟑螂)上的花費通常不超過10美元。

Nakamura是加州里弗賽德縣的一名全日制學生,在沉迷飼養螞蟻這件事情上,不止他一個人。過去十年裡,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熱衷於此,這與20世紀50年代的玩具螞蟻農場有關。先進的蟻巢讓培養大型蟻群,觀察螞蟻產卵和照顧幼蟻變得更加輕鬆。人們透過活躍的線上社群,分享資訊、討論細節,從最適合螞蟻的食物,到誘騙螞蟻進入冬眠的秘密。一些愛好者正細緻地記錄珍奇螞蟻的生命週期,觀察那些未被研究的物種。現在,科學家也開始關注這一點,並藉助業餘愛好者的專業知識展開研究。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為了撰寫這篇文章,《國家地理》請愛好者們發來蟻群的照片。上圖是弓背蟻在海波爾牌磚上築巢,磚上塗有天然白堊和粘土塗料。左邊是維持溼度的蓄水池,右邊的管道通往更大的棲息地。攝影:RILEY TAYLOR

愛好者們表示,大多數螞蟻飼養者是高中生或年齡更小的孩子,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和中國。他們飼養各種各樣的螞蟻,從常見的鋪道蟻,到收集種子的美西須蟻,再到所謂的“蜜蟻”。蜜蟻隆起的腹部儲存著花蜜,它們肩負著為蟻群其他螞蟻提供應急食物儲備的重任。

與勤勉的業餘愛好者不同,蟻學家(螞蟻科學家的正式名字)往往很難維繫蟻群的存活。這自然給研究帶來了不小的困難,但科學家Corrie Moreau想到了解決辦法。“與其絞盡腦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做研究,我想,為什麼不讓照顧這些小傢伙的專家為我工作呢?我可以向他們學習。”Moreau是康奈爾大學的昆蟲學家、國家地理探險家。

愛好者們表示,與科學家的合作提升了他們的熱情。16歲的螞蟻飼養者Chingiz Shigayev有著多年經驗,他一直在亞塞拜然巴庫的家中飼養螞蟻,並進行記錄。最近,他與一位科學家合作,幫助後者監測生物多樣性,發表研究結果。“最讓我感到興奮的是,科學家對我們當地昆蟲群的研究十分有限,而我有機會改變現狀,”Shigayev說:“這真的是夢想成真。”他還補充說:“整天觀察螞蟻是我夢想的職業。”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這是一個兩年蟻群,蟻巢用加氣混凝土雕刻而成,還有一個長滿青苔的棲息地,裡面放滿了3D列印物品。攝影:EDEN HERTZ

螞蟻的有趣之處主要在於它們是群居動物。你可以觀察它們相互交流,拯救戰鬥中受傷的戰友,埋葬死者,甚至合作建造建築和農場。

螞蟻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和很多人一樣,Nakamura進入螞蟻世界純屬偶然。他在YouTube看到了菲律賓裔加拿大歌手Mikey Bustos用“AntsCanada”之名釋出的一段影片。世界各地的螞蟻飼養者和蟻學家都認為他的影片幫助推廣了螞蟻飼養。自2009年以來,他收穫了400萬名粉絲,釋出了500多個影片。這些影片豐富多彩,用快節奏表現冒險故事,把蟻群擬人化,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甚至愛上這些六足昆蟲。

2016年以來,Bustos最受歡迎的影片是《我的火蟻正計劃逃跑》,點選量超過4100萬次,它的情節更像《十一羅漢》,而非《地球脈動》。“哦,我的天哪,看這個!”在影片開始時,Bustos驚呼:“我遇到了一個大麻煩。”螢幕上,幾千只棕黃色的螞蟻在蟻巢內的灰色裝飾岩石上快速奔走。“現在,這些熱帶火蟻可能是飼養者的夢想,”Bustos戲劇性地停頓了一下,“也可能是噩夢。”

大多數人都討厭火蟻,因為它們數量眾多,會帶來如火灼傷般的疼痛感,但一些螞蟻飼養者卻愛上了這些快速增長的蟻群。熱帶火蟻是入侵性火蟻之一。Bustos說,挑戰包括滿足它們貪婪的胃口和阻止它們逃跑。影片中,緊張的特寫鏡頭顯示幾十只火蟻正聚集在蟻巢邊緣。Bustos解釋說:“每當我發現它們在頂部轉悠時,就意味著危險訊號出現。”讓它們快樂的秘密是給它們足夠的空間,投餵量雙倍。“當這些小傢伙想逃跑時,”他在影片中說:“我就會投餵更多蟑螂。”鏡頭拉近,音樂響起,畫面中一群螞蟻正在吞食蟑螂。

Bustos的影片不僅有實用建議,還大量披露了螞蟻的真實生活,比如切葉蟻如何開始耕種,在這一點上它們比人類早了幾百萬年,或者蟻后如何生活幾十年。Bustos因此收穫了一大批狂熱的追隨者,無數孩子和成年人也躍躍欲試,嘗試飼養螞蟻。

螞蟻飼養者

在這之前,大多數科學家並沒有重視螞蟻飼養者。但最近,他們更多地注意到這些愛好者,更信任他們的研究質量,也更願意與他們合作。“愛好者注意到了其中的細微差別,他們有自己的技巧和方法,我完全沒有意識到,”Moreau說。十多年來,她一直在研究龜蟻,這是一種樹棲螞蟻,頭部碩大、扁平,身體上覆蓋著盔甲。但她說,自己和同事一直在苦苦維持實驗室裡的龜蟻蟻群。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大黑木工蟻圍繞在蟻后身邊,照顧幼蟻。蟻后身下有新誕生的卵,它們看上去像米粒一樣,還有準備孵化的蛹。攝影:LUKE DOYLE, BUCKEYE MYRMECOLOGY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紅蟻蟻后在試管中吃小粉蝨。攝影:MAX HIKE

隨著時間推移,蟻后產下的健康的卵越來越少,蟻群的數量也開始下降。螞蟻研究者總是無法在實驗室裡成功培育螞蟻,這聽起來有些詭異,但Moreau知道原因。科學家關注的是實驗,而非螞蟻喜歡的食物;然而,如果科學家不能在實驗室裡保證蟻群的健康,就無法進行研究。“去年,我向螞蟻飼養者求助,請他們幫我找出哪裡做錯了,”Moreau說。

Nakamura聽說Moreau在尋求關於佛羅里達龜蟻的建議後,藉助資訊平臺Discord,把這個訊息傳遞給了螞蟻飼養者。很快,來自佛羅里達州螞蟻生活地區的愛好者紛紛出謀劃策。他們建議她重新考慮當前的蒸餾水和蔗糖飲食,定期換成不同型別的蛋白質和糖。一位螞蟻飼養者還建議,對蟻巢裡蟻后產卵地方進行濾光,因為那裡對於蟻后來說可能過於明亮。

“一開始,我覺得螞蟻根本不在乎,”Moreau說:“然後我就想,等一下,這些愛好者成功培育出了上千只螞蟻組成的蟻群,而我卻失敗了。所以也許我應該閉嘴,聽他們的。”

於是,她照做了,這些建議果然起了作用。“我們從螞蟻飼養者那裡得到的每一條建議都被證明能提升蟻群的健康度,”Moreau說:“他們是飼養螞蟻真正的專家。”

合作:為科學

科學家與愛好者合作的想法開始流行起來。

蟻學家、研究動物行為的博士候選人Andrew Burchill也向螞蟻飼養者尋求幫助,想證實他在澳大利亞聽到的關於細臭蟻的傳聞。有報道稱這種螞蟻會把幼蟻倒掛在下顎之間,但關於這一點從未有過學術文獻。他想知道這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他們為啥熱衷於飼養螞蟻?

在雙面蟻巢裡的背光中,蜜蟻和被稱為“貯蜜蟻”的特殊工蟻散發出橙色的光。它們的腹部隆起,裡面儲存著花蜜。攝影:YASH SAXENA

細臭蟻很難收集和飼養,於是Burchill上網搜尋可能培養出健康蟻群的螞蟻愛好者,他想親自觀察。幾周後,他看到了Jordan Dean和Nick Atkins在墨爾本家中的蟻巢。他們是螞蟻愛好者,擁有一家螞蟻飼養用品商店。“簡直難以置信,螞蟻就像一群聚集在天花板上的蝙蝠一樣,”Burchill說:“仔細看,你會發現它們把白色幼蟻夾在下顎之間,像吸血鬼一樣,帶著幼蟻離開地面。”

Burchill說,如果沒有這些愛好者,他永遠不會看到這種行為,這些愛好者花了大量時間,設計出了非常接近螞蟻自然棲息地的蟻巢。Burchill把觀察結果和推論,還有墨爾本蟻巢的照片發表在2020年12月的《生態學》雜誌。他推測,這些螞蟻利用三維空間,為發育的幼蟻調節溫度和溼度。

隨著合作擴大,雙方都會。在西班牙,軟體工程師Rubén Argüeso Vázquez正在透過他設計的網站(antflights。com),幫助愛好者和研究院追蹤螞蟻每年的婚飛。美國農業部依靠螞蟻飼養者的建議,追蹤可能威脅農作物的入侵物種。Nakamura正在開發網站“螞蟻科學中心”(Ant Sci Hub),把螞蟻飼養者與科學界連線起來。網站將會把愛好者收集的資訊分類,讓科學家更容易獲取資訊。“任何人都可以為科學做貢獻,”Nakamura說:“即使沒有受過相關教育的人也可以。”

(譯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