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原文

晉平公遊於河而樂曰:“安得賢士與之樂此也?”船人盍胥①跪而對曰:“主君亦②不好士耳。夫③珠出於江海,玉出於崑山④,無足而至者,猶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蓋⑤主君無好士之意耳,無患乎無士也。”

註釋

盍胥(hé xū):人名。

亦:只是,不過。

夫:用於句首,有提示作用。

崑山:即崑崙山。

蓋:大概,大約,表示推測。

譯文

晉平公在黃河附近遊玩,覺得非常快樂,說:“怎麼能夠得到賢能的人並跟他們一同享受這歡樂呢?”船伕盍胥跪著回答說:“國君只是不喜歡賢能的人罷了。珍珠產自江海中,玉石出自崑崙山上,沒有腳的東西卻能來到您的面前,是因為國君喜歡。賢能的人有腳卻沒有來到您的身邊,大概是因為國君沒有喜歡賢能的人的意願,不必擔憂沒有賢能的人來。”

文言知識

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說“蓋”:

“蓋”的本義是“用茅草等編成的覆蓋物”,引申為能用於遮蓋的東西。

“蓋”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見釋義。

指“掩蓋、遮蔽”。

如《淮南子·齊俗訓》:“故日月欲明,浮雲

之”。又如,成語“欲

彌彰”。

指“超過、勝過”。

如《八陣圖》:“功

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指“大概、大約”

,表示推測。如上文中的“

主君無好士之意耳”。

發語詞

,用在句首表示要發表議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如《答司馬諫議書》:“

儒者所爭,尤在於名實”。

文化常識

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古代的“河”與“江”

“河”

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指黃河,而其它河流稱為“川”或者“水”。這個時期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裡。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

“江”

的本義是指長江,後來意義慢慢被擴充套件,引申為大河的通稱。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而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

歷史典故

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秉燭而學

晉平公對師曠說:“我已經是七十歲的人了,想要學習,恐怕太晚了吧?”師曠說:“那為什麼不趕快把火把點起來?”晉平公生氣地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他的君王的呢?”師曠就認真地對他說:“瞎眼的臣子怎麼敢戲弄他的君王呢?我聽說,少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日出時的陽光;壯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中午時的太陽;老年的時候好學,就如同點亮蠟燭的光亮。蠟燭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個更好呢?”晉平公聽後說:“說得好啊!”

——出自西漢·劉向《說苑·建本》

出處

西漢·劉向《新序·雜事第一》

啟發與借鑑

晉平公玩樂之餘感嘆沒有人才,不料卻被船伕一語道破

晉平公遊玩的盡興之餘,居然感嘆沒有賢士相伴。船人則用形象的比喻回答了晉平公的問題,一針見血的指出他根本就沒有求賢的慾望。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標。少些口號,多些實幹,雖然短期內呈現不出效果,但是遠遠比表面光鮮要管用得多。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